李在明上台才一个多月,已经在政坛上掀起颇具喜感的一幕——“亲华”的帽子,他亲自摘下了。 7月17日青瓦台的午餐会上,元老金钟仁直来直去地质问:“你别被说亲华误导了,贸易战来了,你一拖再拖,可能连韩美关税谈判也要被带偏。”李在明当场回应:“处理任何问题,我都会把韩美同盟放第一。” 这话听着顺心,却掩不住里面的心虚——一个政治家,其实在给各方留台阶。 李在明不是忽然“回归亲美”,而是“务实外交”的结果。他不仅否认亲华标签,更是在提醒:他走的是一条中间路,不倾向,也不拒绝,用变通应对大国博弈。但这条路,在特朗普的阴影下,已被美国拿刀砍断。 看他如何打圆场,你就能看见韩国现在的困境:一边是美国的安全保护伞,一边是中国那片持续供给GDP增长的“饭碗”。 “亲华”标签:被迫回应,却无法完全放弃经济空间。 5月大选辩论时,李在明曾被对手指责“太亲华”:他说,“韩美同盟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但也不能全盘押注美国”。又引用台海言论:“无论台海发生什么,韩国只需做好自己,并向对岸说声‘谢谢’。” 听着很聪明,像政治家对任何挑拨都不拱火。但在美方眼里,这意味着很可能站不稳美国阵营。这一次,他边吃饭边划清红线:“不是亲华,是分析现实。”可他心里清楚:政策的改变没人会相信,但“冷静”的外交姿态倒是让美国的眼睛开始不耐烦地眯了起来。 改换访美特使:政治尴尬的缩影。 更耐人寻味的事,是金钟仁这个人物。原来李在明定的访美特使是他,可最后临时换成前韩国商会会长朴容晚。 理由说是“要金留国内当顾问”,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金钟仁亲美派背景浓厚,如果他出访,恐怕会加强美方对韩政策的期望。换人其实就是想在“外交姿态”上做点掂量——既要表示对美盟友的尊重,又不能被捆成只属于美国的一支棋子。 这种草率的人事安排,其实折射出韩方面对中美博弈的焦虑:要什么?要美军保护,可又要灵活调度经济方向;要保持国内和平,又要给各方留余地。结果,这种折衷越来越像一张被撕裂的支票——谁都看不清背面的真实金额。 “4000亿美元投资基金”:美国的极限施压,韩国的沈重代价。 压垮这场外交斡旋的,是7月华府谈判桌上突然亮出的“一笔账”:美国要求韩国仿效日本设立一个4000亿美元投资基金,用来资助美制造业复兴,否者8月1日起,对韩征收25%惩罚关税。 4000亿美元,是韩国年预算的80%以上。这不是谈判,这是勒索。 不仅如此,美国还指名要扩大农牧产品进口,直戳韩国“身土不二”的文化底线。朝鲜日报透露,这话一出,韩国国内马上炸锅:农业代表干脆直言,“我们会成为牺牲品”。 李在明此时的处境,是坐在一张双人旋转椅上,一边是美国的关税剑,一边是国内的选票压力,他得迅速选边。但哪里有“中庸”?只能是伤筋动骨。 走钢丝的外交:韩式“中间路线”遭美切断。 李在明原本试图在中美之间规避刀锋:对美国,自愿牺牲经济妥协,保住安全伞;对中国,保留经济合作空间,不轻易表态敌对。这是向世界展示“儒雅外交”的姿态。 可特朗普不买账。他要的是:态度要清晰,要开关,是盟友就跟着走,不走就拿你出血。那句“美国优先”在背后加码——你若不给钱,人家就把你踢出体系。 结果是,根本没有退路。你若投了美方,你可能得直面“中国市场冻结”;若不投,关税大棒剩余部位就会猛砸脸上。中间道路被切断,只剩两个坑可跳:继续投美国,或投经济增长更现实的中国。 现实抉择:经济还是安全? 欧洲已经走出这道题目——取消限制、冯德莱恩准备访华,早就该说明路线走到哪边了。澳大利亚也已回过头来:阿尔巴尼斯坐在北京盯协议着,恨不得把贸易“拿回家”。 韩国?先是反复多次试探,最后却发现美方砍掉模棱两可的这条路,把他们留在摇摆区。 想保持“中立”,那你就是盟友体系的弃儿;想投美国,那你必须赌上国运——农民不愿、商界不愿、民意不愿。这种僵局,没人能走得轻松。 结语:外交不是走心,而是成本和利益的算计。 特朗普管不住自己的发言,却也把中方利益明确到牌面:要合作,就得把舆论和政策全握在手里;要制裁,就别想言谈温和。 李在明的下一个决定,不只是韩国产业链出口的问题,更关系到韩国是靠护身伞活下去,还是靠贸易通道成长。是继续当安全卫星,还是回归经济主权。 这不是某次谈判能决定的,是一个时代的抉择。 参考资料: 亲华?李在明称:美国别误会-观察者网
李在明现在眉头皱成川字了。他拒绝邀请去北京阅兵,转请中方参加韩国APEC
【61评论】【6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