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我国决定打越南时,现役军队有200个师,但最后上战场的实际大批都是新兵,为何如此?与背后两个因素关系重大。#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第一重因素便是苏联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越三国间的关系复杂而特殊,苏联支援中国搞工业建设,中国支援了越南的独立斗争。 但随着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苏联借着援助中国发展工业的名义,暗中却企图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这对于中国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毛主席说:"我们和苏联共产党是兄弟关系,他们并非高高在上的'家长'。",我国在多个外交场合一再声明平等的立场,但却一再遭到苏联的无视。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又提出了所谓的"有限主权论",即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变成自己的附庸,这完全背离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苏关系进一步走向恶化,而中苏间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越南对中国的态度。 越南自抗日战争结束后,又相继卷入30多年的斗争,法国殖民者卷土重来,美国入侵主导南北分裂。 而在此期间,中国给予了越南大量的物资和军事援助。从最初的军事顾问团,到后来的30万人战略支援,再到无私的物资援助,据统计,中国对越南的支援高达200亿美元。 可以说是倾囊相助,但却没有换来他们的友好。 随着胡志明的逝世,越南新领导人黎笋的上台,越南对中国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黎笋多次向中国提出无理的巨额援助,自然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 此后,越南便在中越边境搞事情,炮击我边界地区,杀伤中国边民,还侵占了与中国交情不错的柬埔寨。 而越南如此嚣张,除了本身有些自大,以为相继战胜的法美两大国就了不起了,还有就是来自苏联的支持。 1969年,中苏两国爆发了珍宝岛军事冲突,虽然规模有限,但苏联认为自己颜面尽失,对中国更加不满,甚至考虑过将战事进一步升级。 在越南新领导人黎笋上台后,与中国不睦,苏联趁机抓住机会,与越南交好,向越输送了物资支持和武器装备,越南国内的亲苏派也因此迅速崛起。 在这种背景下,1978年底,我国决定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用兵越南,打掉越南的嚣张气焰,维护我边境的和平。 但是对于北方来自苏联的威胁也不得不进行重兵布防,以防止苏越从南北两个方向对我国形成夹击之势。 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在装备上我军并不占优势,所以只能依靠在人数上来加强防御。因此,当时我国的精兵都布防在了北方,这样一来,对越作战的人员就严重不足,所以,我军必须进行了新兵招募。 第二重因素与我国当时解放军的建制相关 1975年,邓小平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后,对部队进行了整顿,除精简人员和裁撤多余机构外,还将部队以师为单位,分为甲种和乙种。 甲种师和乙种师在兵力上不同,其所承担的任务也不同。 甲种师,一般来说就是主力部队,他们装备精良,并且要一直处于满编的状态,平时加强训练,一旦有作战任务,随时可以出征。 而乙种师就不一样了,他们在在保留相应建制的情况下进行了缩编,人数通常只有甲种师的一半,平时主要任务是搞建设。 与甲种师相比,军事训练时间明显减少,但在需要时,却可以随时扩编。 当时甲种师基本都被布防在北方边境,当我国决定对越作战时,就对乙种师进行了迅速扩编,以达到战时要求。 从1978年底决定发起对越反击战,到1979年2月17日战斗打响,中间的准备时间不足三个月,时间紧,任务重。 当时共有29个陆军师领到参战任务,于是,中央先从那些没有参战的部队中抽调了一批骨干,补充到有参战任务的部队中去,比如从其他部队抽调一些技术老兵,有炮兵、装甲兵等。 但毕竟骨干有限,其余人员还是要靠招募新兵,而且招到人还不是目的,还要教会他们作战技能,比如怎么使用武器装备。 老兵可抽调的数量有限,这就导致很多步兵连的新兵占比高达50%以上,而且由于时间紧迫,新兵普遍缺乏军事训练,有些战士进入部队后,打了几发子弹,扔了几颗手榴弹,就匆匆上了战场,他们的军事技能基本是在战场上实练完成的。 所以,在开战之初,我军的伤亡比较大,新兵上了战场,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战壕挖得过浅,遭遇敌军密集炮火时无处躲避;再如心理上的紧张,不懂得如何有效躲避,敌人进攻时,他们会不自觉地挤成一堆,如果敌军炮火猛烈,伤亡就会比较大。 但是新兵的适应能力也十分强悍,一周后,他们该打就打,该进就进,心理上已经一点都不怵了。 而且他们逐渐发挥出了自己的优势,面对复杂情形,他们还能想出不少解决的妙招,思维很灵活。 1979年3月中旬,解放军越过谅山城,一直打到越南首都河内的城外。 对越惩戒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我军下令撤军,返回国内。
1978年底,我国决定打越南时,现役军队有200个师,但最后上战场的实际大批都是
琴音绕梁意韵绵
2025-07-18 14:45:56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