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了20年,把乌克兰的军工技术吃得透透的,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却唯独留下了一大遗憾! 可以说,中国军事能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乌克兰的助力最大,那么,这个遗憾究竟是什么呢? 上世纪 90 年代,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陷入经济困境,大量军工企业濒临破产。 中国抓住机遇,开启了与乌克兰的深度合作。 从辽宁舰的改造到 UGT-25000 燃气轮机的引进,从苏 - 33 原型机的逆向研发到雷达导弹技术的吸收,乌克兰的助力让中国军工少走了至少十年弯路。 超过 2000 名乌克兰专家带着毕生经验来到中国,辽宁舰总设计师巴比奇退休后仍留在中国,黑海造船厂的老焊工仅凭耳朵就能听出焊接缺陷,手把手传授绝活。 这些 “授人以渔” 的知识传承,成为中国军工腾飞的关键。 然而,在这场技术盛宴中,有一块最关键的拼图始终未能收入囊中 —— 乌克兰 “动力沙皇” 马达西奇公司的航空发动机技术。 这家曾为苏联航空工业心脏的企业,掌握着涡扇、涡轴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其生产的 D-18T 发动机推力高达 26 吨,是安 - 124 运输机的 “心脏”;D-27 涡桨发动机则是全球唯一投入使用的同类产品,低燃耗、长续航的特性让其成为航发领域的瑰宝。 2014 年俄乌冲突后,马达西奇失去俄罗斯市场,濒临破产,中国企业抓住机会启动收购计划。 然而,美国的政治干预如同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这场合作。 2017 年至 2019 年,中乌双方经过长期谈判签署合作协议,中国投资者持有马达西奇多数股权。 但 2020 年起,乌克兰在美国压力下多次设置障碍,先是冻结资产、限制交易,最终在 2022 年将马达西奇国有化,彻底阻断了中国获得核心技术的可能。 北京天骄航空在海牙国际仲裁法院发起的 45 亿美元索赔诉讼,至今仍未尘埃落定。 乌克兰官员那句无奈的 “除了发动机技术,什么都可以给”,道尽了国际技术博弈的残酷现实。 这场失败的收购对中国军工的影响深远。 运 - 20 “胖妞” 翱翔天际时,其心脏一度依赖俄罗斯的 D-30KP-2 发动机;歼 - 20 隐身战机虽已列装,但早期型号仍使用俄制 AL-31F,大修时间仅 300 小时,可靠性饱受诟病。 即便中国最终通过其他渠道获得部分技术,自主研发的 WS-10 发动机仍需时间验证,与世界顶尖水平存在代差。 其实,类似的遗憾并非孤例。 1993 年,中国曾无限接近获得 11 架图 - 160 战略轰炸机,这种被誉为 “白天鹅” 的空中杀手航程超万公里,可携带核弹头。 然而美俄联手施压,在挖掘机的巨爪下,崭新的轰炸机被肢解成废铁。 但与图 - 160 不同,发动机技术渗透在航空、航海、航天等多个领域,其缺失如同卡在喉咙里的鱼刺,更让人如鲠在喉。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国之重器永远不可能靠买卖获得。 乌克兰递来的接力棒,我们接住了不少,却在最关键的一棒前停了步。 这种遗憾既是外部政治干预的结果,也让中国深刻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如今,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投入与日俱增,WS-15 发动机的突破、轰 - 20 的研发,都在向世界宣告:卡脖子的困境终将被打破。
中国花了20年,把乌克兰的军工技术吃得透透的,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却唯独留下了一大
全球动态深度剖析
2025-07-18 16:21: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