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个叫马周的书生找袁天罡看相,袁天罡只看一眼便说:“你命在旦夕,活不过一年!”一年后,马周再次前来,袁天罡大惊:“你将位极人臣,究竟怎么做到的?” “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唐太宗这句发自肺腑的感慨,道尽了对这位寒门宰相的倚重。 彼时的长安城里,常有两个身影在太极殿并肩而立——一个是开创盛世的帝王,一个是寒门出身的书生,而马周的人生恰如这盛世大唐,从不起眼的尘埃里开出了一朵锦绣花。 隋末战乱中,马周靠着一间破庙的庇佑,磕磕绊绊的长大了,他爱读书,可那是世家公子才有的权利,他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孤儿,哪里有书可读。 乡邻笑他“痴人说梦”,马周却偏要读给他们看,他把《左传》抄在废纸上,借着月光读到天明。 二十岁那年,马周揣着半卷《诗经》一路西行,盘缠用完了就帮人抄书换碎银,夜里就借驿站屋檐下的方寸之地,当作栖身之所。 有人见他衣衫褴褛,劝道:“年轻人不如归乡务农,图个安稳。”可马周胸中有大志:“长安有日月,岂能不照我这寒士?” 途中,马周碰上了袁天罡,有幸求得一挂,结果却不尽人意,但马周是个不信命的,将卦签掷于风中,朗声一笑:“命数在天,运数在己!” 然而,这命运的转折还真就被马周抓在了手里,他在中郎将常何府上暂居期间,正逢天子令百官言政,当常何将马周代笔的奏章呈了上去,龙颜大悦! 唐太宗直呼:“贤者!”当即传召常何,这常何也是个坦荡之人,立刻告知太宗,奏章实为马周所写。 宫里派人去请,结果马周正和卖饼的老翁在树下对弈,手里还捏着刚赢来的半块胡饼。 初见太宗时,马周衣衫陈旧,目光却如朗星明亮。太宗问他:“朕治天下,当以何为先?” 马周答:“先正其心!心正,则官吏不敢贪;心正,则百姓知礼仪。”这番话让太宗深受震撼,次日便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马周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总能在盛世的繁华里看见隐忧。贞观十二年,当朝廷上下都在称颂“岁稔年丰”之时,他却冒死警示太宗:“秦亡于奢侈,汉衰于懈怠!” 后来,太宗将这份奏章贴在寝宫墙上,每日诵读。年关之时,普天同庆,文武百官欢聚一堂,有人调侃马周不懂风月,马周怒斥:“风月误国,百姓的哭声才最该入耳。” 贞观十八年,这位四十八岁的宰相病逝,太宗心痛不已,罢朝三日,望着他生前常坐的那把椅子叹息:“再无人为朕言得失了。” 如今西安碑林里,马周的《陈时政疏》碑刻仍字迹清晰。那些关于减税、选贤、安边的建言,像一粒粒种子,落在贞观年间的土壤里,滋养出了流芳千古的大唐盛世。 信息来源: 《旧唐书·马周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 文|墨海 编辑|史叔
我承认我对中国网友的智慧一无所知。。。
【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