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3岁潘玉良被舅舅卖到妓院,妓院老鸨嫌她狮鼻、口阔、厚嘴唇,实在是长得太丑,根本吃不了这碗饭!舅舅见状只好苦求将其留下,没想到却成就了她的一生伟业…… 潘玉良原名陈秀云,出生在安徽一个普通家庭。她出生的那年,清政府已是风雨飘摇,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更不幸的是,她还没长大,父母就相继去世。孤苦无依的她被舅舅收养,可这份“亲情”更多的是负担。 她的舅舅好赌成性,欠了一屁股债,在一次债主上门实在是拿不出钱的他一咬牙,把13岁的外甥女送进了芜湖的一家妓院,换了几块银元来填赌债。 当时的妓院也不是“慈善机构”,讲究的是“色艺双全”。潘玉良虽年幼,但模样却并不讨喜。 老鸨一看她那张脸,冷笑一声:“这模样哪能接客?别说色艺,光这鼻子嘴,客人看了都扫兴。” 她被打入最底层,只能打杂扫地,烧水送饭。可正是这个“丑丫头”,在角落里默默观察、偷偷学习。 趁着夜深人静,潘玉良只能拾起别人丢弃的旧琴,摸索着弹奏,嘴里哼着曲调,渐渐地竟“弹”出了一点名堂。 妓院里常有文人雅士来听曲赏艺。一次偶然的机会,老鸨让她上场试试,没指望她能成事。可她一开口,低沉婉转的嗓音配上熟练的琵琶弹奏,竟让在场众人眼前一亮。 “这小丫头有点意思。”有人当场点她再来一曲。 从那天起,她成了妓馆的“艺妓”,不再接客,只抚琴唱曲。为了遮掩相貌,她常戴着轻纱面纱,只以才艺示人。这样反倒成了她的特色,神秘、高雅,颇受文人欢迎。 潘玉良开始接触到书籍、诗词,还偷偷自学绘画,拿炭笔在纸上涂来抹去。没有人教,她就照着窗花、花瓶临摹,画得像模像样。 1913年,潘玉良在一次宴席上演奏时,被一位客人注意到。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时任安徽盐务监督、后来成为国民政府官员的潘赞化。 起初,潘赞化只是觉得这位少女的才艺不俗,感慨她出身苦命,便将她从妓院赎出,安置在自己府中。 原本只想收她为妾,可接触久了潘赞化发现她不仅有才,还有骨气——她不卑不亢,甘愿当仆不愿为妾。 这份倔强反而激起了潘赞化的钦佩,他开始鼓励潘玉良读书、学画,甚至带她见识上流社会的文化圈。 两人感情逐渐升温,最终潘赞化决定娶潘玉良为妻。虽然遭到家族强烈反对,认为潘玉良出身低贱,但他不顾一切,坚持要迎娶。 婚礼那天,证婚人是陈独秀,这场婚事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 婚后,潘玉良改名张玉良,并正式踏上绘画之路。她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短暂学习后,因身份背景不被接纳,毅然选择远赴法国深造。 1921年,她只身前往巴黎,考入里昂美术学院,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院。当时中国女性出国留学者凤毛麟角,她一个妓院出身的女子,横跨万里赴法学画,被人称为“疯子”。 可她就是这样一个“疯子”,在异国他乡一画就是十几年。她在油画、水墨、雕塑等多方面都有建树,画风融合中西,独树一帜。她大胆创作人体画,在当时中国画坛引起强烈争议,却也为她赢得国际声誉。 1926年,她的作品在意大利国际艺术展上获奖,成为中国女性艺术家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的开端。 1928年,潘玉良回国,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她不仅带来了西方的画法,更带来了“人体写生”这一前卫观念。 这在当时的社会几乎是“惊世骇俗”,很多人指责她“败坏风气”,甚至谣言四起,说她“出身青楼,不知羞耻”。 可她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认为“人体之美,乃艺术之基”。她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拘一格。她是中国第一批倡导女性艺术自由的教育者,也是最早进行女性裸体写生教学的女画家。 因为舆论压力,她最终选择离开中国,1937年再次赴法定居。 定居巴黎后,她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没有固定收入,靠卖画维持生计。但她从不放弃创作,几十年如一日,家中画作堆积如山。 抗战期间,她多次捐画支援祖国抗战。她说:“我虽身在法国,心却在中国。” 她也从不接受奢华邀请,只愿躲在小阁楼里画画。她的画作中,常有孤独女性的身影,那是她内心最深的写照。 1977年,潘玉良在巴黎去世,终年82岁。她临终前留下一句话:“我的画,带回中国。” 她的遗愿在1984年实现,中国驻法使馆联合多方力量,将她遗留在法国的4000余幅作品护送回国。如今这些作品被收藏于安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地。 她的画,不再只是画,而是中国女性自我觉醒与崛起的象征。
1908年,13岁潘玉良被舅舅卖到妓院,妓院老鸨嫌她狮鼻、口阔、厚嘴唇,实在是长
品古观今呀
2025-07-18 17:26:41
0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