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晚上回到家,悄悄对妻子说:“老婆,我的银行卡上多了4100万,别告诉别人,”妻子开始不相信,但看到余额后,她也震惊了,颤抖着问:“这些钱从哪来的?”没想到公务员淡定地回答:“写书赚的。” 石悦这个人,从小就跟历史杠上了。他1979年出生在湖北宜昌一个干部家庭,家里不算富裕,但父母支持他的兴趣。5岁那年,父亲咬牙花了半个月工资买了套《上下五千年》,他翻来覆去读了12遍,书都快散架了。上学时,他不爱热闹,总是埋头看书,对明朝特别着迷,收集各种史料,像《明实录》《明通鉴》这类厚本子,他看得津津有味。大学选了法律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2000年考进佛山海关顺德办事处,当了个小科员。 工作就是审核文件,处理进出口数据,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他没丢下爱好,下班后继续钻研历史,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时间线和人物关系。2006年春天,他上网逛天涯社区,看到“煮酒论史”版块,忍不住发帖分享明朝故事,用笔名“当年明月”,没想到一炮走红。这名字来自诗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听着挺有味道。他起初用“就是这样吗”发帖,后来改名,坚持每天更新,风格幽默接地气,把朱元璋写成草根创业者,朝堂斗争比作职场内斗,让人读着不枯燥。短短几个月,点击量破百万,网友评论区炸锅了,有人说这比教科书有趣多了。他也没想到,写作会改变人生轨迹,但一切就这么自然发生了。 那笔4100万的版税来源,正是《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石悦从2006年3月开始在天涯连载,第一帖就吸引了不少眼球。他用现代语言重述明史,避免生涩的古文,融入个人见解,比如把明初官场比作公司竞争,读者一看就懂。出版社很快就联系上他,中国友谊出版社签了合同,9月第一册上市,首印10万本几天卖光。版税滚滚而来,到2007年,他已上作家富豪榜,累计收入超千万。 书分成七卷,覆盖明朝276年历史,从朱元璋起兵到崇祯上吊,全是基于史料,但写法通俗。销量破千万册,不少人因为这书爱上历史。石悦写作时很严谨,查阅大量资料,像《明史纪事本末》,确保事实准确,却不死板。网友反馈热烈,有人寄来手绘地图表达感谢。他没辞职,继续海关工作,同事起初不知情,直到媒体曝光才知道身边藏了个大作家。这件事在社会上引发讨论,很多基层工作者看到希望,证明体制内也能靠才华出头。石悦的成功,不是一夜暴富,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他用业余时间把爱好变成事业,启发大家坚持梦想。 后续发展中,石悦的职业生涯稳步上升。2009年书完结后,他没停下脚步,继续公务员道路。2013年4月,任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综合室副主任,处理宣传事务。10月到2014年12月,挂职河北隆化县副县长,帮助当地环保和扶贫,调研农村问题,推动文化活动。2016年2月,转任中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涉足出版领域。 2018年5月,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负责文件起草。2020年,随领导调任上海,任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和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管理新闻发布。2021年7月,升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参与政策研究。书被译成多语种,全球销量超3000万册,但他生活低调,没大肆消费。学界评价分化,有人赞普及价值,有人批不够学术,但他定位就是让历史有趣。石悦强调,写作是兴趣,工作是本分,这平衡让他避开浮躁。他的经历证明,普通人通过努力,能在多领域发光。 石悦的书风靡后,影响了无数读者。很多人从《明朝那些事儿》入门历史,学会用现代视角审视过去。系列书再版多次,漫画版也推出,保持热度。他加入中国社科院明史学会,当副研究员,偶尔参与学术讨论。职业上,他从基层海关到上海高层,跨度大,但每步都踏实。挂职隆化时,关注农民收入和土地利用,提出规模化建议。 上海任职后,处理宣传工作,推动城市形象。版税虽多,但他没辞职,父亲的话影响深:“得有份正经工作。”这接地气的态度,让人佩服。石悦不爱曝光,拒绝过多采访,专注本职。书里观点,如历史人物的成败取决于坚持和机遇,启发职场人。社会热议他的双重身份,证明知识经济时代,业余爱好能变现。但他提醒,成功需积累,别急功近利。至今,他仍阅读史书,保持初心。 如今,石悦在上海继续工作,书的影响力不减。系列被译国外,读者遍布全球。他偶尔签名书本,低调处理。职业生涯平稳,体现了公务员的稳定性。故事告诉大家,机会总在不经意间,坚持就能抓住。他的成功,不是神话,而是真实案例。
2006年,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晚上回到家,悄悄对妻子说:“老婆,我的银
文山聊武器
2025-07-18 18:25: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