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铃木退出中国市场,铃木修说:“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

文山聊武器 2025-07-18 18:25:22

2018年,铃木退出中国市场,铃木修说:“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以1块钱的价格,把铃木50%的股份卖给了长安,怒而退出中国市场,而这么多年过去了,铃木现在“混”得怎么样了? 铃木修原名松田修,1930年出生在日本岐阜县一个普通人家。年轻时他读了中央大学法学部,毕业后进银行干活,负责贷款审核啥的。1958年,他娶了铃木汽车创始人铃木道雄的孙女,顺势改姓铃木,跳槽到铃木公司。从底层员工干起,他负责检查摩托车生产线,记录生产数据啥的。1963年升董事,参与决策,关注成本控制。1967年当常务董事,推动公司从织机转汽车生产。 1978年,他坐上社长位置,带领公司国际化。1981年跟通用汽车合作,进军美国市场。1983年,他主导在印度建马鲁蒂公司,这步棋后来成了铃木的救命稻草。铃木修出名节俭,出差坐经济舱,亲自抓工厂成本。公司在他手里从小企业变国际制造商,专注小车和摩托车。2000年升会长,继续把控方向,偶尔回社长位子,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调整生产。期间他搞过大众汽车联盟,但后来打官司分手。2021年,他卸任所有职务,交给儿子铃木俊宏。2024年12月25日,他因淋巴瘤在医院去世,享年94岁。他的职业生涯跨越半个多世纪,留下了专注小车的品牌标签,但也因为固执丢掉不少机会。 铃木在中国的故事从1993年起步,跟长安汽车合资建长安铃木。第一款车奥拓靠低价和省油火了,成了不少家庭入门车。1995年,又跟昌河汽车合资建昌河铃木,扩大产能。2000年代初,雨燕、天语SX4上市,这些车外观简单实用,2011年长安铃木销量峰值22万辆。那时候铃木在中国风头正劲,工厂忙碌,经销商热闹。但2010年后,中国人开始爱大空间SUV和高配轿车,小车市场缩水。吉利、长城等本土品牌抢份额,铃木销量滑坡。2017年,长安铃木只卖8.3万辆,亏损堆积。 铃木修死守小车路线,不肯变。2017年,昌河铃木先散伙,股权全转给昌河。2018年初,长安铃木跟长安谈判多次,长安想开发大车迎合市场,铃木高层一口拒绝。谈判崩了,铃木决定退出。2018年9月4日,长安公告,以1元买铃木和中国铃木的股份,12月底交割完。铃木修的强硬态度传开,那句“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虽来源不明,但概括了他的决绝。退出后,工厂转产长安车,经销商换牌,铃木在华合资彻底结束。这步棋反映出铃木对品牌定位的坚持,但也暴露了市场适应力的弱点。 退出中国后,铃木把重心转到印度,通过控股马鲁蒂铃木,占印度市场超40%份额。2025年上半年,马鲁蒂销量稳定,6月卖16.8万辆左右,虽同比降6%,但Swift、Ertiga这些小车因便宜适合当地路况,还挺受欢迎。东南亚如泰国、印尼,铃木商用车和小车卖得稳。2024财年,铃木全球销量300万辆,收入5.83万亿日元,净利润4160亿日元,对小车公司来说不算差。但欧洲排放标准严,2020年铃木退出乘用车,转摩托车和船用发动机。 新能源是铃木的痛点,全球电动车热,铃木起步晚。2025年推出e Vitara混动版,从印度工厂生产,计划夏季上市,但因材料短缺,产量目标砍了三分之一。公司调整策略,减少EV型号,转向混合动力,研发中心忙测试,但高成本让管理层纠结。印度市场虽支柱,但塔塔、现代竞争猛,2025年4月马鲁蒂份额降到39.44%。铃木修卸任后,新领导推中长期计划,强调碳中和,但EV转型慢,竞争压力大。公司未来不明朗,铃木的故事是坚持与妥协的拉锯,保住小车定位,却错过中国大市场。印度给了缓冲,但新能源落后让前景添阴霾。

0 阅读:2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