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突然宣布两大计划:一边要拼命扩大自家武器生产规模,一边宣布和美国重签防务协议,更劲爆的是他竟放话要让乌克兰变成"全球武器供应商",可把战场变成兵工厂真的靠谱吗? 要弄清这事靠不靠谱,得先看看乌克兰军工到底有多少家底。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0到2024年这几年,乌克兰是全球最大的武器进口国,进口额比前五年涨了快100倍,说是"靠别人接济"一点不夸张。 但最近这情况确实在变,2024年乌军装备里已经有40%是自己造的,军工企业也从战前的不到200家飙到800家,30多万人靠这个吃饭。就拿那个UAR-15突击步枪来说,99%的零件都是自己产的,就差枪管这最后一步,估计2026年就能完全自己造。 生产线全是自动数控机床,工人不用干啥体力活,光操作设备就行,这效率连不少欧洲国家都比不上,而且无人机这块更猛,泽连斯基的顾问说,他们一年能造500万架FPV自杀式无人机,还弄出20多种能防电子干扰的光纤无人机。 今年7月曝光的美乌大交易里,美国都要从乌克兰买无人机,还想拿实战数据回去改进自己的技术,这从"拿别人的"到"给别人的",变化确实挺大。 不过泽连斯基跟美国重签防务协议,这事可没表面那么简单,明着看是能拿到更多武器支援,实际上是在玩资源和技术的交换,协议里写着,美国帮乌克兰开发关键矿产,以后能分走一半收益。 这模式说白了,就是美国想一边让乌克兰接着跟俄罗斯耗,一边战后好控制人家的经济命脉。 但对乌克兰来说,也不是没好处,一方面能拿到美国的技术授权,比如那个美制40毫米M203榴弹发射器,现在已经能在乌克兰本地生产了;另一方面还能借着美国的渠道,把自己的武器卖到全世界去。 当然合作也不是顺顺当当的,今年3月吉达会谈就看出矛盾了,美国想短期停火稳住局面,乌克兰却想长期对抗,得一直有武器供应,这目标不一样,协议能不能好好执行还真不好说。 但乌克兰也不傻,正借着这种博弈争取更多主动权,比如跟德国合作造巡航导弹时,就咬死了核心技术专利得自己留着,用技术换市场,慢慢在国际军工圈站稳脚跟。 再把乌克兰放到全球武器市场里看看,潜力和麻烦都挺明显的。 2024年全球十大武器出口国里,俄罗斯排第二,137.5亿美元的规模,而乌克兰2023年才769万美元,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但这差距在缩小,2025年乌克兰军工产能估计能到354亿美元,占欧洲总量的20%,丹麦、挪威这些国家已经开始买他们的2S22"博赫达纳"自行榴弹炮,价格才是法国同款的一半。 又便宜又经过实战检验,对那些军费不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吸引力确实不小。 可真要成全球供应商,没那么容易。 首先工业基础就跟不上,俄罗斯炸来炸去,已经给乌克兰造成1700亿的基建损失,电力供应不稳定,军工生产肯定受影响,供应链也有风险,就像那个UAR-15步枪,大部分零件自己造,但枪管还得从美国买,这种被人卡脖子的事,在高端武器上更常见。 国际政治因素也得考虑,美国不让乌克兰把敏感技术卖给其他国家,这肯定会限制市场。 更重要的是,乌克兰得从"战时应急生产"转到"战后正常供应",这中间要过三道坎。 一是技术转化,得把无人机、地面机器人这些战时搞出来的技术,变成能大量出口的民用产品,比如那个光纤控制技术,以后可以用到民用安防上。 二是整合产业链,跟莱茵金属、KNDS这些西方企业合资建厂,慢慢掌握坦克、防空系统这些高端装备的核心制造技术。 三是开拓市场,学学以色列,多去国际防务展露露面,给不同国家搞定制化方案,在中东、东南亚这些地方打响名气。 值得一提的是,乌克兰正靠着"反向输出技术"打破老规矩。 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都承认,乌克兰无人机的抗干扰算法和实战反馈机制,比美军现在的还先进,这种"打一仗改进一次"的模式,说不定能改变全球军工的创新路子。 但这优势能不能保持住,就看能不能留住技术人才了,现在乌克兰有1500家军事科技初创公司,2024年融到的钱超过5000万美元,这种创新的氛围才是最值钱的本钱。
7月1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突然宣布两大计划:一边要拼命扩大自家武器生产规模,
元昊聊文化
2025-07-18 18:48: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