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上人民日报了!”江西,一群孩子趁暑假,收集了一堆饮料瓶,他们不是拿去卖,而是制作二级水火箭,并且在草地上发射成功!夕阳下,“火箭”冲天,这一刻光影太美,梦想太燃,网友:少年强则国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夕阳把江西吉安泸水河畔的草地染成金色,十几个孩子屏住呼吸围着一个用饮料瓶拼成的“火箭”。 倒计时结束,“砰”的一声,水雾喷涌,火箭窜向天空,第一节在半空分离,第二节继续攀升,最后撑开降落伞稳稳落地。 这一幕发生在2025年7月14日傍晚,而这群少年用废弃塑料瓶制作的二级水火箭,不仅飞上了天,还“飞”进了人民日报的报道,两天内视频播放量突破3000万。 暑假刚开始,这群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刚上初中的孩子,没有沉迷手机或电视,而是盯上了被丢弃的饮料瓶。 他们跑遍废品站,挑选耐压的碳酸饮料瓶,洗刷干净后堆在村里废弃仓库改成的“实验室”。 墙上贴满手绘图纸,角落堆着失败的“残骸”,爆裂的瓶身、缠成团的伞绳。 队长小林的本子上记录着37次失败,气压不足、分离卡壳、尾翼偏差…… 但每次失败后,他们都会围坐分析,用表格计算气压曲线,甚至自学流体力学优化设计。 最难的二级分离装置,他们用零食盒剪成卡扣,橡皮筋做触发机关。 有家长心疼想买现成航模,孩子们却拒绝:“买来的飞再高也是别人的,我们粘的才是自己的火箭。” 最终,他们用3D打印连接件和气压传感器,实现了空中精准分离。 发射当天并非一帆风顺,火箭曾坠入河里,孩子们冒雨打捞;降落伞在空中缠绕,他们连夜调整伞绳长度。 村民从质疑到支持,一位家长感慨:“原来课本上的公式真能造出火箭!” 这枚被命名为“长征二号·泸水号”的水火箭,完全依靠压缩空气和水反冲力升空,无需化学燃料,环保理念与科学探索巧妙结合。 网友们的评论温情又犀利:“少年强则国强,航天梦从易拉罐里长出来了”“这才是素质教育,比刷一万道题更有意义”。 更令人触动的是孩子们手上的创可贴和豁牙的笑脸,他们用剪刀胶水和“摔了再来”的韧劲,把垃圾堆的材料送上了十层楼的高度。 这群少年的背后,站着一位“网红科学教师”王印。 这位90后硕士曾因带学生制作180米高的水火箭走红,今年举家迁至吉安建立科创基地。 他坚持“科学教育不该困在教室”,将失败视为“幸福的耕耘”。在他的指导下,孩子们把牛顿第三定律和伯努利原理变成可触摸的实践。 人民日报的报道并非偶然,近年来,从浙江台州中学生用“水火箭”斩获全国科技创新奖,到江西少年刷屏全网,这种“低成本高创意”的科普模式正成为教育新趋势。 正如网友所言:“看到火箭升空那一刻,仿佛看到了中国航天的未来。” 对此,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7月17日,《江西少年自制水火箭点燃科学梦》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年7月15日,《“废品火箭”背后的少年航天梦》 大江网,2025年7月17日,《“火箭老师”王印扎根吉安:在红土地上播撒科学种子》
“上人民日报了!”江西男子开车在国道上疾驰,突然发现路中间有个小黑点。男子警惕的
【572评论】【28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