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新婚第1天,作家苏青就撞见丈夫与表嫂在一起调情,她隐忍不发,接连生下5个孩子,一次,她向丈夫要钱买米,丈夫甩了她一耳光:“凭你也想找我要钱,想要钱自己去赚啊。”[狗头] 1934年的上海,22岁的苏青在新婚当天撞见丈夫与表嫂的暧昧。她选择隐忍,连续生下五个孩子,直到第五次生产后向丈夫讨要买米钱时,换来的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一巴掌改变了苏青的命运。她开始给杂志投稿,用稿费养活自己和孩子。处女作《论离婚》被陈公博看中,成为她文学生涯的起点。 当时上海文坛对女性作家并不友好,苏青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逐渐站稳脚跟。她的文章没有华丽辞藻,却因真实而打动人心。 1943年,苏青创办《天地》杂志,成为当时少数女性出版人之一。她策划的"离婚特辑"引发社会讨论,多篇文章直指当时婚姻制度的弊端。 张爱玲曾评价苏青的文字"克制又锋利",两人既是朋友又是文坛竞争对手,苏青的编辑眼光也帮助张爱玲等作家崭露头角。 苏青的写作环境极其艰苦。她常常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执笔写作。五个孩子的抚养重担全压在她肩上,有时为了投稿,她不得不背着生病的女儿步行几小时。 即便生活如此窘迫,苏青依然坚持每天写作。稿费是她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是她独立的底气。《天地》杂志在她的经营下成为上海文坛的重要阵地。 从《论离婚》到《结婚十年》,苏青的作品始终关注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既有时代烙印,又闪烁着独立的光芒。 这些文字没有刻意煽情,却因为来自真实经历而格外动人。苏青用自己的婚姻悲剧,写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共同困境。 晚年苏青生活清贫,但从未停止写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她还在关心《天地》杂志的印刷进度。这位用文字改变命运的女性,留给世人的不仅是作品,更是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 苏青的蜕变令人惊叹,从忍气吞声的家庭主妇到独当一面的出版人,她用行动证明:婚姻不是女性的全部,经济独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那个女性难以独立的年代,苏青的选择需要巨大勇气。她放弃了社会期待的"贤妻良母"角色,选择用文字为自己和孩子争取生存空间。 重读苏青的作品,依然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力量。她对婚姻、生育、职业选择的思考,对当代女性仍有启发意义。 女性的独立不仅需要勇气,其实真正的独立来自内心的坚强和经济的自立。 这位几乎被遗忘的女性作家,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做"不认命"。她的文字跨越时代,至今仍能给迷茫中的女性以启示和力量。 信源:中国作家网 YK0716
1934年,新婚第1天,作家苏青就撞见丈夫与表嫂在一起调情,她隐忍不发,接连生下
啸鹰国际评论
2025-07-19 00:33: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