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攻下漳州,为何如此富裕,能缴获一百多万银元及三百多根金条? 漳州这座城市,千百年来夹在山与海之间,算不得特别显眼,但1932年那个春天,它忽然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不是因为商贸繁荣,也不是因为风景动人,而是因为一支红军部队从山那头杀将过来,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打了一场干脆利落的大胜仗,不光夺下了一整座城,还从里面“抖”出了百万银元和三百多根金条。 这可不是偶然捡漏的好运气,整个战役背后藏着的,是一场挽救苏区命运的战略突围,是毛泽东对战争方向和节奏的精准拿捏,也是一个落败之后重新破局的典型样本。 漳州战役之所以值得一讲,是因为它不止解决了粮草问题,更重新点燃了一支疲惫队伍的希望。 那年2月,赣州一役,红军强攻坚城,一个月打得头破血流,最终还没啃下来。三千多人倒在壕沟里,换来的却是全军不得不黯然撤围。 这是中央苏区最难堪的时刻之一,内部不少干部开始质疑:是不是红军已经打不动了?是不是革命的高潮就要退去了?各种声音纷至沓来,空气都变得压抑。 可有一个人没垂头丧气。 他从战败中反过来思考:问题到底在哪?赣州打不下来,不是因为部队不勇敢,而是敌人太强、防御太严。 这种时候硬碰硬,等于自己找死。 不如另辟蹊径,绕到边上,从敌人最弱的肋骨扎进去。 地图摊开,几块区域被反复比较之后,东南方向的漳州跃然纸上。 这地方靠近闽南,驻军不多,但经济发达,商业活络,银号成片,家底殷实。 按理说,这种地方应该被国民党守得紧,可偏偏当时张贞调了主力,漳州正值空虚。 毛泽东一看,机会来了。不是头铁非要抢富城,而是对手露了破绽,这一刀捅进去,能解决的不只是兵困马乏的问题,更能解一口“穷”的窘气。 主张说出口,起初并不被所有人接受。 会议上一开始还有人倾向于固守苏区,不愿把主力调得太远。但毛泽东反复讲,敌人已经把我们围得喘不过气了,再不走出去,就是等死。 他坚持东进的判断不是拍脑袋,而是带着人实地调研,从瑞金一路走到长汀,不断摸排情况,探听敌情,听老百姓怎么说,最终下了决心:打漳州,不仅能赢,还必须赢。 周恩来站出来支持了这个方案,会议上拍板决定:红军改称东路军,由毛泽东、聂荣臻率主力东征。留守的干部负责支前,地方苏维埃也迅速动员群众,从宣传口号到粮食供给,一套流程立刻运转起来。 等到了四月初,红军已经集结在漳州外围,整个战局就像拉满了弓弦,只等一声令下。 先是龙岩。打起来没几天,守军就被突如其来的夹击打蒙了。 红军三路推进,从小池包抄至考塘,又一鼓作气攻下龙岩城。 这一战提振了士气,也让敌人开始慌了神。 接着转战天宝岭,南靖高地、十字岭、风霜岭,地势复杂、山道蜿蜒,但红军没迟疑。红四军担主攻,红三军为预备队,红十五军从侧翼佯动。 一套配合下来,把张贞的部队打得溃不成军。 到四月二十号,红军从漳州西门和北门分路进城。 不是偷袭,是大大方方入城,群众夹道欢迎,锣鼓鞭炮响了一整天。 入城之后,毛泽东安排的第一件事,不是分战利品,而是开大会、立政权、讲纪律。 漳州临时苏维埃委员会、工人赤色汽车工会、农会接连成立,工人代表、妇女代表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街头巷尾,开始筹划新的政权结构。 红军在漳州的表现,跟以往外界想象中那个“打进城市就抢掠”的样子完全不同。 纪律严明,军令如山,没收敌产不动百姓一分一毫。 筹款也是有章法的:商会出面,分等级、分行业,统一定额,不搞乱摊派。 搞错了就公开道歉,错抓人就立即释放。这种严明作风,反而让不少商人和百姓打心眼里佩服。那时候有句话在街上传得快:“红军进城比兵工厂还稳当。” 也正因为这种有序操作,漳州给红军留下了一大笔“实打实”的家底。 银元超过一百零三万枚,还有成箱的金条、首饰、票号账本、布匹药材。光靠这些收获,红军就算打不下一座城,也能撑起几个月的物资供应。 更重要的是,这笔钱直接被送回了长汀,成为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启动资金。 没过多久,国家银行第一次发行纸币,又三次成功发行革命公债,总计四百八十万元,全靠漳州这场仗赢得及时。 漳州这场仗赢得不只是城池和钱袋,更赢得了思路、士气与未来。 在红军最缺物资、最被围困、最需要突破的时候,毛泽东用一次“打出外线”的战役,赢回了主导权。这仗打得不冒进、不拖沓、不盲目,既算得准,又打得稳,堪称一次战略上的教科书。 它也不只是军事上的胜利。地方党组织全面配合,干部深入发动群众,红军入城纪律堪称典范,城市政策执行得有章有法,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都算得上典型。哪怕很多年后,聂荣臻在回忆中还说:每打下一座城市,他都会提漳州当年作为榜样。 红军撤出漳州时,留下的是一个苏维埃政权雏形,是一支扩编1500人的红三团,是一批看到了希望的百姓,是一套管得住人、用得起钱、做得成事的城市运作方式。 这些东西,说起来可能不如枪炮轰鸣那么惊心动魄,但在漫长的革命过程中,它们才是能支撑下去的根。
红军攻下漳州,为何如此富裕,能缴获一百多万银元及三百多根金条? 漳州这座城市,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7-19 01:11:3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