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为啥会变成阿拉伯之冬?其实,表面是政治转型失败,实际是阿拉伯世界支付不起,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跨越的巨额成本。 2010年12月,突尼斯青年布瓦吉吉因警察暴力执法愤而自焚,星星之火瞬间燎原。西方媒体欢呼“阿拉伯之春”降临,预言民主之花将在干旱的沙漠绽放。但十几年之后,这场运动带来的并非春天,而是战乱、饥荒与价值万亿美元的废墟。 直接死亡人数超140万,叙利亚内战25万,也门冲突数十万,利比亚战争死亡人数更多。超1500万人沦为难民,极端组织借乱扩张,利比亚、也门陷入军阀割据,突尼斯、伊拉克持续爆发宗派冲突,埃及民主转型失败。 总损失达超万亿美元,经济倒退数十年。别说重建新世界,他们连废墟都清理不起。美西方仅接收了两三百万难民,拒绝支付重建成本。 其实,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原本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需要血腥代价,成本极其高昂。美西方之所以能集体进入资本主义,是因为他们通过殖民获取了巨额财富。 西班牙累计从美洲运回白银18万吨、黄金1500吨,按现代贵金属价格计算总值约3万亿美元。英国除了内部“羊吃人”圈地运动,根据乐施会报告,英国通过税收、强迫贸易等手段从殖民地掠夺了60多万亿美元。 按照现代价值换算,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的主要掠夺数据叠加,保守估算累计超百万亿美元,直接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印证了殖民主义“以他国衰落为代价的现代化”本质。美国虽然建国比较晚,但其历史也充斥着黑奴、华工和印第安人的血泪。 阿拉伯世界压根就支付不起如此巨额成本,要工厂没工厂,要工人没工人,经济模式普遍为“地租型经济”。海湾国家依赖石油租金,占比GDP30%-70%,非产油国则依赖侨汇或援助。 资本主义转型需要吸收廉价劳动力进入工业体系,但阿拉伯世界却面临着,人口爆炸与无工厂的困局。利比亚青年失业率40%、摩洛哥37%、突尼斯35%、埃及25%,沙特22%……大量受过教育的青年找不到工作,除了润欧美,就是沦为街头政治主力。 现在,阿拉伯世界基本维持着一直低消耗生存状态。比如我们一天三餐+夜宵,但阿拉伯世界只吃两餐,主食为大饼+牛羊奶酪,肉类消费极低。因为进入现代社会后,中东地区被全球经济和贸易边缘化,产业毫无竞争力,只能向外出口石油,外界资源注入极少,导致他们只能苟住,尽量保持低能耗。 没有工业、工厂和工人,这就意味着在阿拉伯世界的革命不可能在城市取得成功。既然工人靠不住,那就只能靠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问题是中东农村远远落后于我们当时的农村,资源更为匮乏,更加难以支付革命成本。 伊朗教士集团虽然通过这条路线,推翻了巴列维王朝,但其原本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之一。结果连最基本的土改都没完成,最终变成了四不像,连武装体系都是双轨制,革命卫队与国防军互为掣肘。 当以色列袭击伊朗革命卫队基地时,国防军不仅不救援,甚至幸灾乐祸。这可能就是霍梅尼给伊朗挖的最大的一个坑,让伊朗陷入永无止境的内耗。就像晚清八旗军与绿营互毁,导致国家防务空心化。 从政治制度来看, 阿拉伯社会的基层单元是部落和教派,民众对部落的认同远高于国家。也门胡塞武装(什叶派)与政府(逊尼派)的战争,本质是宗教战争和部落冲突,并非意识形态之争。 利比亚革命失败后,立马就涌现出了数千个武装团体,国家迅速退化为部落联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多个氏族或部落通过自愿联合形成,亲属社会的最后狂欢,权力可以世袭,没啥领土概念。 所以,就算美西方在阿拉伯世界强行推广民主,最终被选上去的肯定是推崇宗教的党派,甚至是极端宗教势力。比如美国扶持穆斯林兄弟会,幻想其会温和化,结果埃及穆尔西政权迅速倒向了极端主义。 因为只有宗教才能让其维持运转,这也是为啥中东地区的世俗政权相继倒台,重返宗教社会。比如阿萨德世俗政权倒台后,朱大帅虽然穿西装到处溜达,但那些曾经喜迎他的叙利亚女人们,如今已是犹抱空碗袍遮面,大饼没了,经还得照念。 这就是低消耗模式,越落后就越保守。那如何维持低功耗呢?答案是压抑人的社会性,释放动物性。核心就是把女人当成男人附属品,不参与社会竞争。一旦女人不工作,国家就只需要为一半人口创造就业岗位,社会运行成本就会骤减。 阿拉伯之春为啥会变成阿拉伯之冬?因为没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变革,注定是空中楼阁,正如阿拉伯谚语所说:沙漠不会为旅人铺路,除非他自己找到水源!
阿拉伯之春为啥会变成阿拉伯之冬?其实,表面是政治转型失败,实际是阿拉伯世界支付不
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5-07-19 14:55:54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