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签了30年没人敢碰的条约,中国这次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 7月10日,王毅抵达吉隆坡,出席东盟与中日韩外长会议。新闻稿看着平平无奇,实际上这场会议背后,一块压了30年的“核弹级协议”被悄悄撬动了。 这事说白了,就是中国率先表态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配套议定书,承诺不对东盟国家动用或协助使用核武器。看着只是一纸承诺,但放到今天的地缘格局里去看,分量不轻。 为什么说是压了30年的协议?因为条约东盟早在1995年就签了,配套议定书也拟好了,但5个核国家一个都没签。不是不想,是没人敢。 一签,就等于承诺不在东南亚搞核武部署、不以核威慑干预该地区安全议题,这对某些靠“核保护伞”混饭吃的国家来说,简直是割肉。结果30年过去,没人敢点头,条约就一直卡在那儿。 这回中国带头签了,直接把桌子掀了。 这下,美国尴尬了。 签吧,自己在菲律宾、关岛、日本那一圈核部署必须要收。那套“我给你保护伞,你给我军事基地”的旧账,还得重新算。 不签?东盟国家会问你:你不是一直强调“自由开放的印太”吗?怎么你说的自由,只有你自己能用? 这场面,够美国喝一壶的。 这事爆出来的前后,菲律宾那边也没闲着。在美国授意下,菲方代表在会议上当着媒体的面要求中国“带头弃核”,话说得冠冕堂皇,问题是这事本就不是“弃核”问题,而是区域无核化。菲方混淆概念,只敢拿中方说事,反倒对美国等未签字国闭口不提,结果被多国记者当场怼了回去。 这场外交碰瓷,显然没博来什么好感,只让东盟更确认了一件事:菲律宾真不是在谈区域安全,它只是想当美国那张嘴。 而另一边,美国国务次卿鲁比奥也登场了。他不是布林肯,甚至连国务卿都不是。他为什么来?因为他是被中国制裁的人,不能正式访华,只能趁东盟会议“蹭”一波存在感。 说是来沟通,实际更像是充当特朗普团队的“传声筒”,讲些援俄指控、自由印太的老话题。可话音未落,美国就在场外给日韩加征25%汽车关税,东盟国家看得一清二楚——你们美国嘴上讲规则,手底下全是关税刀子,这玩的是啥“自由”? 而鲁比奥这趟东南亚行,更像是被硬推出来收拾残局的。拜登退场、特朗普团队上台在即,美亚太政策已经乱成一锅粥,反俄不连贯,对华又缺乏策略,只能靠这种半官半民的“临时演员”来撑场面。问题是,他连剧本都捧不住。 会议上,美方讲的每一句“自由开放”,都像在讽刺自己。讲“多边合作”,台下国家心里想的却是:你昨天是不是才退出TPP、加完东盟关税? 反观中国,会议一口气敲定了三件事: 第一,签。30年没人动的无核条约,中国直接亮明态度,正面回应东盟长期诉求。 第二,实。中马免签17日生效、40多个领域合作落实,自贸区3.0版十月上线,数字经济、清洁能源、新农业,一个都没落下。 第三,准。南海行为准则加速推进,目标2026年完成。别的不说,东盟国家自己都开始催进度,这说明什么? 说明东盟越来越知道,靠着美国的“保护伞”吃不饱、睡不安。玩的是制裁、援助、换驻军——中国讲的是市场准入、农产采购、签证便利。哪个更实用,一目了然。 尤其在当前大选将近,美国内政策越发偏保守,下一届政府会怎么变,东盟心里更没底。他们要的是稳定,不是押注某一边的胜负。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美国不断在东盟会议边上放“火力展示”,东盟各国表现却异常冷静。对抗的腔调,美国能讲,但真正能把农产品卖出去、工厂落地、关税谈下来、学生签证放开的,只有中国。 所以中国这一次签下这纸看似“象征性”的协议,实则是给东盟吃下一颗“定心丸”。 中方的外交语言一向讲的是“合作”与“共赢”,但别忘了,能在这种局势下,第一个出手把无核条约落地的,也恰恰是这个讲务实、不掀桌的中国。 至于美国那边,鲁比奥这一趟走下来,除了感受到气氛微妙,恐怕也明白一个现实:美国再怎么喊“自由”,别人已经开始拿脚投票了。
东南亚国家民众被问:如果东盟必须要和中国或者美国结盟,你会选择哪个国家?下图是东
【6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