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名罪犯、一纸驱逐令:德国开始对“庇护幻觉”说不? 7月19日,一架载有81名阿富汗籍重刑犯的航班从莱比锡起飞,直飞喀布尔。航班代号QR7431,但这不是普通的国际航班——它更像是一封写给欧洲“善意政策”的悼词。 登机名单上,不是普通难民,而是12名杀人犯、17名强奸犯、以及几十名重犯毒贩与暴力分子。 这些人原本在德国监狱服刑,如今则“原机返回”,被送回那个他们原本“逃离”的国度: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 默茨政府的“宣告式驱逐”:不仅是动作,更是信号 这是德国新政府对过去十年“道德式开放政策”的一次高调修正。联邦内政部长多布林特亲自站台,话说得直白:“德国没有重罪犯的居留权。”配合默茨5月上台后的一系列边境强化措施,这次驱逐成为一个象征性动作——不是处理几名罪犯,而是处理一种幻想:德国可以永远做道德世界的慈善收容所。 政界支持者鼓掌,人权组织咬牙切齿。联合国高级专员公开谴责,称此举“违反国际法”,德国难民组织更是怒斥“即使是罪犯,也不该被遣返至酷刑高风险地”。 这话听起来没错。但问题是——谁来保护德国14岁女孩被“难民”轮奸数小时的权利? 国际法总讲“不能遣返”,却从不解释“留下来之后谁负责”。 被驱逐的不是人,是制度的漏洞 回顾这批被驱逐者中的部分案例,会令人寒毛倒竖。比如那位2019年在伊勒基希贝格难民营内,联合三人对一名德国未成年女孩施暴的阿富汗男子。类似案例,不止一桩。德国警方早就警告,一些犯罪行为“系统性伪装在庇护身份之下”。 但问题是,这些人当初是如何获得“庇护”身份的?又是谁在系统中一层层打包、掩盖、批准?表面上他们是单个个案,实际上,他们是庇护制度庞大机械内部的“自然产物”。 这不是个人堕落,是制度沉疴。 人权困境的双标:欧洲精英只敢同情,不敢认错 人权组织当然有他们的立场,但他们的逻辑令人费解。 这些人犯下杀人、强奸、贩毒的重罪,哪怕在德国都无法再“自由行走”,难道留在德国继续关押才符合“人道主义”?代价是谁来承担?纳税人?未来的受害者? 更何况,这81人只是滞留德国的11172名“被命令离境但仍在德国的阿富汗人”中的冰山一角。还有9462人拥有“暂缓遣返”状态。这种“暂缓”,通常并不基于任何立即生命威胁,仅仅是“返回条件不成熟”。 现实就是,只要你愿意不走,德国就没有强制手段让你离开。 这不是人权保障,而是制度懦弱的掩饰。 多布林特的下一步:“不给接人?那你别想要签证。” 默茨政府可不打算止步于此。内政部长已经放话:未来不愿意接收本国罪犯的国家,将被暂停德国签证发放。 这是德国史上首次直接将“签证制裁”作为外交压力工具,矛头对准的就是阿富汗、巴基斯坦等拒绝配合遣返的国家。这种外交勒索听起来不“优雅”,但至少有效——比起欧洲左翼空谈“价值”,这更像一场现实主义者的报复。 更令人关注的是,默茨政府还提出一个新的选项:将被遣返者安置在其母国邻近的“过渡国”——比如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 这一提议已经引发国际舆论的敏感反应:有人指责这是变相“转运难民”,也有人警告会激化地区矛盾。 但对德国来说,问题早就不是“这样做合不合理”,而是“还能不这样做吗?” 数据说话:铁腕之后,申请量腰斩 默茨政府上任两个月,边境增兵、家庭团聚冻结、庇护程序收紧,结果呢? 数据给出答案:5月庇护申请首次跌破8000份,是四年来最低;1–4月累计同比下降46%。 这是移民政策多年宽松之后第一次出现明显拐点。 你可以反对它,但你不能否认它“有用”。 结语:善意如果没有底线,终将被利用成武器 德国此刻所面对的,不是“驱逐哪81人”,而是对一个时代理念的告别: 一个相信庇护制度天然正确、相信善意可以抵抗极端暴力、相信全球秩序会自动善待自由民主国家的时代。 今天,默茨政府用一架航班告诉全世界:德国不再愿意做那个“永远不敢说不”的欧洲人了。 道义无法替代主权,善意不能凌驾现实。驱逐,是一种冷酷的理智,而理智,正是过去十年德国政策里最稀缺的部分。
81名罪犯、一纸驱逐令:德国开始对“庇护幻觉”说不? 7月19日,一架载有81
椰子说历史
2025-07-19 17:28:25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