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女教授在985任教3年,每次课上都没几个人听,最终因考核不过惨遭辞退,万万没想到,2014年她转身进入华科大一个举动创造历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10月,一篇290页的数学论文让中国学术界沸腾,这篇由华中科技大学郇真教授独立完成的研究,构建了独特的2-向量丛模型,在椭圆上同调与量子场论之间架起了创新性的桥梁,论文被数学顶级期刊《Acta Mathematica》接收的消息传出后,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是继1950年代数学大师苏步青之后,中国大陆学者第二次以独作身份在该期刊发表论文。 次年8月,期刊主编确认该论文最终被拒,尽管如此,学术界普遍认可这项研究的创新价值,这篇充满争议的论文,恰如其作者郇真的学术生涯——在跌宕起伏中不断突破自我。 郇真的数学天赋,源于独特的成长环境,作为北师大数学系教授的女儿,她从小就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中遨游,父亲没有刻意培养她,却用数学的美妙悄然影响着她,在其他孩子还在玩泥巴的年纪,郇真已经沉浸在数学竞赛的世界里,将解题当作最有趣的游戏。 2002年,18岁的郇真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在未名湖畔的课堂上,这个梳着马尾辫的女孩总是坐在第一排,演算纸写得密密麻麻,大二那年,她参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面对复杂的洪水淹没范围计算,她巧妙地将卫星云图转化为几何向量,提前五小时就完成了解答,最终斩获特等奖。 求学路上,她展现出罕见的专注与毅力,在美国留学期间,她常常在图书馆泡到深夜,有时甚至抱着《代数拓扑引论》睡着,为了拓宽研究视野,她在伊利诺伊大学花费六年时间,同时攻读两个研究领域的博士学位。 2017年底,学成归国的郇真来到中山大学任教,然而,这位数学天才很快发现,优秀的研究能力并不等于出色的教学水平,她的《线性代数》课堂逐渐变得空荡,学生们抱怨她的思维跳跃太快,板书如同天书,PPT里的公式让人眼花缭乱。 连续三年的教学评价垫底,让这位年轻的教授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她依然保持着对数学的热爱,凌晨两点还在修改课件,但学生们的反馈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最终,在合同到期时,学校选择了不再续约。 离开中山大学时,郇真将演算草稿一张张收进纸箱,同事们善意地建议她转行,但对她而言,数学从来就不是一份职业,而是骨子里的热爱,这次看似的失败,实际上成为了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中心向郇真抛出橄榄枝,这所学校看中她在代数拓扑领域的深厚造诣,不要求她必须教授基础课程,而是鼓励她专注于前沿研究,这个机会让郇真获得了喘息的空间,也给了她重新思考教育本质的契机。 在父亲的启发下,郇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她意识到,自己过去像在讲述天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于是,她开始尝试将复杂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形式,比如,她用坐标纸上的点来解释矩阵变换,用特征向量比作坐标系中的指北针,这些生动的比喻让晦涩的数学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渐渐地,她的课堂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原本空荡的教室开始座无虚席,学生们不再昏昏欲睡,而是专注地跟随她的思路,甚至有学生在教师节送来贺卡,称赞她的板书"比导航还管用",这种改变不仅让她重拾教学的信心,更激发了她在科研上的新灵感。 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郇真的研究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她将抽象的"李2群表示理论"转化为可触摸的数学模型,这个创新性的思路源于她在简化教学内容时的灵光一现,教学经验帮助她学会用更清晰的方式梳理复杂的数学问题,而与学生的互动也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研究思路。 在数学中心的实验室里,经常能看到一盏彻夜的灯光,郇真沉浸在研究中,把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灵感转化为严谨的数学语言,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关注,尽管最终论文在发表环节遭遇波折,但她的学术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 现在的郇真,既保持着对数学的纯粹热爱,又找到了与现实世界对话的方式,她的社交账号签名写着:"在至暗时刻,公式里的星光永不熄灭,"这句话既是她对数学的告白,也道出了她对教育的新理解。 回顾郇真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数学天才的成长,更是一个教育者的蜕变,她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搭建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正如她父亲所说:"她把数学当童话世界,却忘了学生活在现实里,"而今天的郇真,已经学会在童话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数学世界的瑰丽星光。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社论」减负,让郇真们安心“十年磨一剑”
终于理解了数学老师经常上课发飙的原因了。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