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临终前,诸葛亮告诉魏延:执掌三军,你是最有资格的人,可是,转而诸葛亮却叮嘱马岱:我死后,魏延必然会反,三军定会大乱!马岱疑惑:丞相是让我斩杀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早年追随刘备入蜀,凭借勇猛善战崭露头角。汉中之战,他镇守要塞,布防严密,曹魏大军不敢轻犯,战功赫赫。他作战时身先士卒,挥矛冲锋,威震敌军,深受将士敬畏。然其性格刚烈,傲气十足,与同僚常有摩擦,尤其与长史杨仪积怨甚深。杨仪,字公瑾,文才出众,精于军务筹划,深得诸葛亮信任,负责粮草调度等要务。然杨仪为人尖刻,言辞刻薄,常与同僚争执。魏延与杨仪在军中多次发生冲突,几次险些动武,皆由诸葛亮从中调停。诸葛亮以其威望压下二人矛盾,维持军中稳定。魏延虽勇猛,却不善与人相处,常独断专行,率部突袭敌阵,虽多获胜仗,却也招致同僚不满。杨仪则在后方细查文牒,事必躬亲,行事风格与魏延截然相反。二人矛盾日积月累,诸葛亮病重时已察觉,若不妥善安排,蜀汉内部恐生大乱。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率军驻扎五丈原,与曹魏大将司马懿对峙。司马懿背水筑营,坚守不出,意图耗尽蜀军粮草。诸葛亮为破僵局,命部将屯田,种植粮食,准备长期作战。然积劳成疾,诸葛亮身体日渐衰弱,病榻之上,他召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密议撤军事宜。他叮嘱魏延负责断后,姜维随后掩护,同时留下遗命:若魏延不从军令,大军可自行撤退,不必理会。 这番安排既是对魏延勇武的肯定,也暗藏对其不服管束的担忧。诸葛亮深知魏延与杨仪不和,担心其违抗军令,导致蜀军内乱,故特意留下一线生机,允许魏延自行抉择去留。魏延接令后,得知诸葛亮病逝,军中秘不发丧,杨仪依计率军撤退。他却认为北伐大业不可因诸葛亮之死而中断,决意夺取军权,继续作战。魏延率部抢至大军前方,焚毁栈道,断绝退路,逼迫全军继续北伐。 此举令蜀军陷入混乱,杨仪立即上表后主刘禅,称魏延谋反。魏延亦上表,指责杨仪擅权误国。朝中群臣多知魏延性格刚愎,倾向支持杨仪。魏延孤注一掷,率部攻击杨仪军,欲夺指挥权。然其部下多不愿追随,军心涣散,纷纷倒戈。魏延无奈,带亲信及子嗣逃往汉中。杨仪遣马岱追击,魏延终被斩杀,三族尽灭。 魏延的举动无疑是自取灭亡。他虽勇武过人,却因性格缺陷葬送前程。诸葛亮的遗命本为其留有余地,若魏延能遵从军令断后,或许可保全性命。然他执意违抗,焚毁栈道,攻击同僚,形同谋反,给了杨仪诛杀他的理由。马岱奉命追击,果断出手,结束了魏延的性命。杨仪率军撤回成都,蜀军虽保全主力,却士气低落,北伐大业就此无望。 朝中无人再提北伐之事,蜀汉国力日渐衰弱,内部矛盾逐渐显现。魏延之死,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标志着蜀汉北伐的终结。诸葛亮的遗命看似矛盾,实则深谋远虑。他既希望魏延能以勇武保全蜀军,又防其刚愎性格引发祸端。然魏延未能领会其意,选择了最危险的道路。杨仪虽成功稳定军心,却也因刻薄性格在日后逐渐失势,未能善终。蜀汉自此内耗加剧,国势日衰,为后来灭亡埋下伏笔。
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临终前,诸葛亮告诉魏延:执掌三军,你是最有资格的人,
浅笑对风吟
2025-07-19 23:08:28
0
阅读:494
崔毛
最聪明的人看人再次走眼,前有马谡,后有杨仪,唉……
暗影中的叹息 回复 07-20 03:22
杨仪又不是诸葛看中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