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贞操”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贞操啥都不是#”这个话题乍看刺眼,细想却藏着对旧有枷锁的挣脱。有人说这是对传统的颠覆,可当“贞操”被异化为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尺,当它成为束缚人身自由的道德枷锁时,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真正的尊重与自爱,究竟从何而来? “贞操”本是对亲密关系的珍视,却在漫长的偏见里,变成了只针对女性的规训。它像一把无形的尺子,用“是否纯洁”给女性贴上标签,却对同样身处关系中的男性网开一面。于是,有人因一次意外的亲密关系被指指点点,有人因坚守自我被嘲笑“古板”,更有人在“贞操大于天”的论调里,活成了被评判的对象而非自主的个体。可人的价值,从来不该被单一的标准定义——我们是职场上的奋斗者,是生活里的探索家,是父母的孩子,是朋友的依靠,唯独不是“贞操”的附属品。 “自尊自爱”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的核心是“自我掌控”。作为女性,保护自己是本能,更是智慧——保护身体不受侵犯,保护心灵不被贬低,保护选择不被左右。这份保护,不是困在“必须怎样”的框架里,而是清醒地知道“我想怎样”。可以选择在等待中珍视自己,也可以在两情相悦时勇敢投入;可以拒绝不合适的亲密,也可以坦然接纳真实的欲望。重要的是,每一个决定都源于本心,而非外界的施压或规训。 “做自己”三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勇气。它意味着不被“别人会怎么看”绑架,不被“女性就该如何”束缚。你可以温柔,也可以锋芒;可以传统,也可以先锋;可以在柴米油盐里享受平淡,也可以在闯荡世界中寻找热爱。当我们不再用“贞操”绑架自己,才能真正看见自己的多元与丰富——原来我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我的喜怒哀乐、我的选择与坚持,本身就是最珍贵的存在。 说到底,“贞操啥都不是”的呐喊,不是否定对亲密关系的敬畏,而是拒绝用单一标准定义女性的价值。我们要的,不过是一场平等的对话:女性的身体与心灵,从来属于自己;女性的价值,从来由自己书写。自尊自爱,是保护自己的铠甲;勇敢做自己,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毕竟,我们先是“人”,才是“女人”,而“人”的精彩,本就该有千万种模样。
从宗馥莉的采访,能够看出来,社会上很多人看不惯“女人自己有钱”。有两个不同的男性
【1评论】【1点赞】
游戏人间
女怨男性不负责,男恨女性不纯洁。纯洁的抢着要,越是好人家越不会要被人玩过的,当然有体面的婚礼,瞎混的是没人想要的,办婚礼也觉得不值丢人,倒不如别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