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国把全部11艘航空母舰拉过来和我们打,我们能不能挡住?反正我国不好抵抗,毕竟11艘航母的舰龄分别是49岁、47岁、43岁、38岁、35岁、32岁、29岁、26岁、21岁、15岁、7岁。 这样一支高龄舰队,要从遥远的母港横跨大洋抵达前线,其背后对后勤维护体系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 特别是那些服役了几十年的老旧舰船,能否在长途奔袭后立刻投入高强度的持续作战,本身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即便这11艘航母能够全部集结到位,要让它们同时发挥出理论上的最大战斗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纸面上看,十一艘航母搭载的近九百架舰载机确实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军事装备的运作有其固有的规律。 美军长期以来的部署模式,是让大约三分之一的航母力量处在战备状态,另外三分之一负责训练,其余的则在港口内进行深度维护。 想要把所有航母都强行推向前线,就意味着许多正在休整或维护的单位必须中断流程,其装备和人员的战备完好率必然会打上折扣。 接下来就是技术层面的具体分析,当前美国航母上的主力飞机,仍然是以F/A-18系列为主,辅以数量有限的F-35C隐形战机。 这些飞机为了适应航母的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机体结构都经过了特殊强化,这导致它们的空重比同类型的陆基飞机要多出大约一点五吨。 这部分多出来的结构重量,会直接转化为对燃油携带量或者武器挂载量的挤压,从而在作战半径或单次攻击火力上做出妥协。 当这样一支舰队驶入第一岛链附近的海域时,整个战场环境将变得对他们极为不利。 作为防守方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陆地作为依托,部署大量机动灵活的反舰导弹系统,形成一个广域的火力覆盖网络。 面对可能从多个不同方向同时来袭的、数量庞大的导弹攻击,任何单一航母战斗群的区域防空系统都会承受前所未有的饱和打击压力。 这种依托地理优势建立的非对称防御体系,正是为了有效克制远道而来的强大海上编队而设计的。 说到底,现代大国之间的潜在冲突,早已超越了单纯比拼某一件武器性能的阶段,而是演变成了整体作战体系的全面对抗。 航空母舰固然是海权的核心力量,但它也只是庞大军事体系中的一个作战节点,其一举一动都暴露在对方的立体侦察网络之下。 从太空中的卫星到空中的预警机,再到水下的潜航器,都能对航母编队的动向进行持续跟踪,这使得它很难再获得过去那种行动上的突然性。 这意味着,航母编队一旦进入对方的岸防火力圈,就必须时刻提防来自陆、海、空甚至水下的联合打击。 反过来看,如果航母战斗群为了规避风险而选择在第一岛链之外的远海活动,那么其舰载机的作战效能就会被大大削弱。 舰载机需要飞行更长的距离才能抵达目标区域,这会进一步压缩它们本就不富裕的载弹量和滞空时间,使得攻击效率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防守方的岸基飞机则可以更从容地进行轮换出击,后勤补给也更加便捷高效,在持久消耗战中会逐渐占据优势。 这些复杂的现实因素共同指向一个结论,那就是单纯计算航母的数量已经无法准确评估现代海战的走向。 真正决定战局的,是背后支撑着这些武器平台的侦察预警、指挥控制、信息通信和后勤保障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体系。 在这场体系与体系的较量中,谁能更有效地整合自身的所有力量,谁能更快地发现并打击对方的薄弱环节,谁才能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掌握主动权。 所以,航母的威慑力虽然依旧存在,但它早已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更不是可以无视战场环境为所欲为的“海上霸主”。
如果美国把全部11艘航空母舰拉过来和我们打,我们能不能挡住?反正我国不好抵抗,毕
世界新潮风向
2025-07-20 00:04:37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