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总是棋高一招,不服不行!香港60年代初严重缺水,老百姓几天都喝不上水,可当时想拿出修水库的钱确实不容易,是毛主席力排众议坚决供水,结果19年后中英就香港回归进行谈判,撒切尔夫人想继续统治香港,不料邓小平说了一句话,便让她无计可施只能妥协![666]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3年夏天,香港遭遇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连续18个月几乎无降雨,水库存量从6亿加仑骤降至1000万加仑,仅够全城使用20天。 港府被迫实施史上最严格的限水措施,每4天供水4小时,其余时间完全断水。 街头水站前排起数公里长队,一桶水要等上6个小时。医院手术被迫推迟,工厂停产,中环写字楼的白领们也得下楼排队接水。 当时香港人口已达350万,日需水量120万加仑,但可供水量不足30万加仑。港英政府花费5000万港元,动用21艘油轮从珠江口运水,但杯水车薪,每天只能解决20万人的基本用水。 1963年12月,中央最终拍板,无论如何困难,都要解决香港同胞的用水问题。工程指挥部成立后,从全国抽调了4.2万名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其中包括修建十三陵水库的精英团队。 工程最难的是深圳河底隧道和石马河倒虹吸管,河底隧道要在12米深的淤泥中挖掘700米,工人们每天只能前进2米。 石马河段需要铺设直径2.6米的钢管,重达400吨,动用了8台起重机才完成安装。 1964年夏天,工程遭遇5次台风袭击。最严重的一次是8号台风,刚建好的深圳水库围堰被完全冲毁,200米长的堤坝消失得无影无踪。工程队连续72小时不眠不休,用沙袋重新筑堤。 上海制造的8台大功率水泵,每台重达15吨,要用人工从公路搬到山顶泵站。100多名工人用了整整7天,才把设备运到位。 1965年2月27日,最后一段管道接通。3月1日上午10点,第一股东江水抵达香港边境的深圳水库。港英政府水务署署长亲自前来验收,现场测试显示水质完全达到饮用标准。 香港《大公报》用了四个整版,《明报》社论写道:“这是香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天。”港英政府向工程指挥部赠送锦旗,上面绣着“饮水思源”四个金字。 供水开始后,香港的工业产值在两年内增长了40%。纺织业重新开工,造船业订单激增,GDP增长率从1963年的2.1%跃升至1967年的13.2%。东江水不仅救了命,更救了香港经济。 1980年代中英谈判期间,供水问题确实成为重要议题。撒切尔夫人曾暗示英国可以在其他地区为香港找到水源,邓小平直接回应:“香港的水来自珠江,这个地理事实改变不了。” 从1965年到1997年,东江水占香港总用水量的比例从30%上升到80%。特别是198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期,用水量剧增,完全依赖东江供水系统。 2000年,广东投资49亿元对供水系统进行全封闭改造。新建的专用管道从东莞到深圳水库,全长68公里,年输水能力提升到11亿立方米,可满足香港到2030年的用水需求。 为保证水质,东江流域上游的江西赣州市先后关闭了164家造纸厂、化工厂和矿山企业,拒绝了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项目。仅稀土开采一项,赣州每年就损失税收15亿元。 香港人均日用水量从1960年代的60升增加到现在的220升,用水无忧成为这座城市最基本的保障。 站在深圳水库的观景台上,清澈的江水依然日夜不停地流向香港。这条水脉不仅连接着两地的生存命脉,更见证了一个国家对自己土地和人民的责任担当。 信源: 水利部新闻发布会(2025年3月12日)
毛主席总是棋高一招,不服不行!香港60年代初严重缺水,老百姓几天都喝不上水,可当
啸鹰国际评论
2025-07-20 01:20:33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