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北大才女王承书一家登船回国,被美国工作人员要求开箱子、脱下衣服。没想到,就在她穿好衣服登船时,对方突然一把抓住她6岁的儿子:你可以走,但孩子不行。 王承书1912年出生在上海,家里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从小就聪明过人。1934年,她从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成绩是全系第一,还拿了“斐托斐”金钥匙奖。毕业后她在学校读硕士、当助教,物理基础打得特别扎实。1941年,她去了美国深造,跟着大牛物理学家乔治·乌伦贝克研究气体分子运动理论。1944年,她拿到博士学位,和导师一起搞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在气体动力学领域可是个响当当的成果。在美国那几年,她发了十几篇论文,学术圈里都认她这个名字。可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她和丈夫张文裕就动了回国的念头。美国的日子再舒服,他们还是觉得祖国更重要,哪怕被特务盯着,被政府卡着,他们硬是熬了七年,到1956年才拿到回国许可。 1956年,王承书一家终于站在旧金山码头,准备登上SS克利夫兰总统号回国。这一天对他们来说意义太大了,七年奔波就为了这一刻。可美国工作人员不打算让他们痛快走。先是要求开箱检查行李,翻看了衣服、玩具和几本物理书。接着又让王承书脱衣服搜身,她忍着屈辱配合了。结果刚穿好衣服要上船,对方一把抓住她6岁的儿子,说孩子有美国国籍,不能走。王承书急了,马上把儿子护在身后。张文裕拿出全套合法文件,和对方交涉了快两小时,最后才算过关。这件事不是小插曲,是美国政府故意刁难的真实一幕,考验的不只是耐心,还有一家人的决心。 1956年回到中国,王承书一刻没闲着,直接进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当研究员,还在北京大学教物理课。1958年,国家开始搞热核聚变研究,她当了负责人。1959年,她去苏联库尔恰托夫研究所学了三个月,把先进技术带回来,还翻译了《雪伍德方案》和《热核研究导论》,给国内研究搭了个梯子。 1961年,她转去研究铀同位素分离,在原子能研究所当副主任。1964年,她带团队弄出了高浓铀,直接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那天是10月16日,她也成了“巾帼英雄”。后来她在西北荒漠干了14年,条件苦得不行,和家人分开是常态,可她硬是没退缩。1978年回清华大学当教授,带出一堆年轻科学家。1986年退休后,她和丈夫把攒的钱捐出去,在西藏建了所小学。1992年张文裕去世,她晚年得了白内障,但还惦记着科研。1994年6月18日,她在北京去世,82岁,走得干净利落。 王承书去世前立了遗嘱,不办丧事,书和笔记全给科研单位,遗体捐医学研究,剩下的钱捐给希望工程。她这一辈子,真没给自己留啥,全给了国家。她在原子弹项目里的贡献,直接让中国挺直了腰杆子。那14年西北的苦日子,也不是白熬的,核技术往前迈了一大步。她教的学生,后来也成了科研的中坚力量。她和张文裕捐的那所小学,多少孩子因为这个有了书读。她不是光环加身的大人物,就是个实打实干活的人,可她的选择和付出,硬是影响了好几代人。
1956年,北大才女王承书一家登船回国,被美国工作人员要求开箱子、脱下衣服。没想
繁花似锦映天涯
2025-07-20 03:53:2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