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台湾一连长为潜回大陆假传“禁宵令”,随后深夜跳海,游向2000多米外的厦门海岸,没想到十几年后,此人竟成为中国的顶级智囊! 林正义,1952年出生在台湾宜兰县圣后街一间破旧民居,家里排行老四,父亲林火树靠一间小理发店养活全家十口人。家境清贫,生活条件艰苦,狭窄的木板房挡不住街头喧嚣,摩托车轰鸣和摊贩叫卖常让年幼的林正义难以入眠。他养成怪习惯,放学后赶紧吃饭睡觉,凌晨爬起来在煤油灯下做作业。这样的日子虽苦,他的成绩却从没落下,初中高中一路保送,19岁考进国立台湾大学农工系,学的是农业机械。 在宜兰的小学,林正义就爱翻哥哥的课本,尤其是历史书。读到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他对清政府的气愤和知识分子的救国精神感同身受,孙中山的“振兴中华”成了他的座右铭。上了台大,他热衷学生运动,当过一年级学生代表会主席。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他组织校园绝食抗议,号召全国游行,可惜被当局压下。失望归失望,他没放弃,军训期间决定投笔从戎,转入陆军军官学校。军方拿他当榜样,参谋总长赖名汤亲自给他颁“优秀青年奖章”。 林正义军校成绩排第二,毕业后留校当排长。1976年,他考进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公费读硕士。1978年毕业后重回军队,凭高学历和能力,得到蒋经国接见,被派到金门马山当连长。马山是金门最北端,离大陆才2130米,战略位置重要。他负责接待外宾,管理播音站,日常巡查中常驻足海边,拿着望远镜看对岸大陆的军民活动。 1979年5月,金门马山的夏天热得让人抓狂,蚊子嗡嗡,士兵们站岗时满腹牢骚。林正义却在盘算一件大事。他早年在探亲时就偷偷测过海域水位,把军籍证件和资料用塑料袋包好,藏在被褥里。回营后,他多次交代哨兵,见到海里的大陆士兵,只要没动手就别开枪。5月16日早上,他召集全连,说当晚有“军事演习”,要宵禁,点名后谁也不准出营房,还派警卫员去沿海岗哨传令,夜里不许巡查,听到枪声也不准出门查探。 士兵们虽纳闷没听说演习,但没人敢质疑连长的命令,有的还偷着乐能躲过夜哨。到了晚上,营地安静得像空城,大家都回了营房等着熄灯。林正义换上便装,穿好救生衣,带上密封的证件,沿一条小道绕过雷区,来到海边。他脱下鞋,赤脚踩在沙砾上,把鞋留在路边,跃入冰冷的海水,奋力游向大陆。三个小时后,他爬上角屿岛的岩石,湿透的衣服紧贴身体,脚下是祖国的土地。 同一时间,马山营地的新兵报到打破平静。文书童进耀发现林正义没在门口安排新兵,找遍营地也没影。副连长带人搜岛,只在海边小道找到一双标有“连长”的鞋。深夜,师部接到报告,金门全岛紧急搜索,次日改作战计划防泄密。林正义的失踪让台军高层炸了锅,军方最后只能说他是“失踪”,草草了事。 到了大陆,林正义改名林毅夫,考进北京大学读政治经济学硕士。他英语好,学识扎实,1980年给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当过讲座口译,得到赏识,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名额。1982年他赴美留学,1986年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次年在耶鲁做完博士后,他带着30箱西方经济学资料回北京,当上北大副教授,还进了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当副所长。 1993年,林毅夫升任北大教授,次年和五位学者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担任主任,把中国经济学研究推向国际。他的农业经济研究给国家政策出了不少力,提出“新农村建设”,用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农村需求,缓解城市产能过剩。2008年,他当上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成了第一个非欧美籍的人干这职位。2012年卸任后,他回北大建了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还当了全国政协常委。 2002年,父亲去世,林毅夫想回台湾奔丧,申请了返台,却被当局以“投敌罪”通缉,没能回去。他一直留着母亲给的一张台币,40多年没离身,成了他对故乡的念想。面对记者提问,他只说愿为民族复兴背负骂名。从金门连长到全国人大代表,再到世界银行高管,林毅夫用学术报国,始终盼着两岸能和解,有天能回台湾祭祖。
1979年,台湾一连长为潜回大陆假传“禁宵令”,随后深夜跳海,游向2000多米外
菖蒲繁花居
2025-07-20 04:42:40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