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大将王树声在某机关单位食堂排队打饭,见一干部打了5份饭菜,顿感蹊跷。他上前询问原因,竟然被那干部怒目呵斥道:“关你什么事,闪一边去!”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人拍手叫好。 王树声1905年出生在湖北麻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早年当过乡村教师,教孩子们认字算数。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在党的安排下,他回家乡组织农民运动,推动土地改革。那时候麻城地主势力很大,其中一个大地主就是他的舅舅,试图用家族关系拉拢他,但他没动摇,坚持带领贫苦农民反抗剥削。地主们联合土匪来镇压,双方在破寨岗打起来,王树声指挥农民自卫军奋战三天三夜,最后追击敌人二十里,赢了这一仗。这让他积累了战斗经验,也在当地出了名。1928年,他带队回黄麻地区建根据地,扩大队伍,训练新兵,逐步提升职位。在反围剿战役中,他指挥部队五次打胜仗,击败几千敌人,全歼敌军一个师,极大鼓舞了大家。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当上军长,以一个师力量顶住敌四个师进攻,显示出他的指挥水平。抗日战争时,他任晋察冀豫军区副司令员,组织游击战,破坏敌后方运输线。解放战争中,他配合主力重建大别山根据地,贡献很大。1955年获大将军衔,继续在军中工作。王树声一生打仗多,功劳实打实,从基层干起,靠实力上位,不搞花架子。这段经历告诉我们,革命不是喊口号,得一步步干实事,面对亲戚压力也得坚持原则,不然哪来后来的成就。他的故事接地气,就跟咱们普通人面对难题时,得有骨气一样。 王树声的革命生涯不是一帆风顺,早年从教书先生变革命者,靠的是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对党的忠诚。加入党后,他不光组织农民,还亲自带队打仗。破寨岗那场仗是他的成名战,地主土匪人多势众,但他用巧妙的战术赢了,追击时部队士气高涨。这为后来建立根据地打下基础。黄麻根据地建起来后,他负责军事训练和作战指挥,反围剿时连续胜仗不是运气,而是他懂兵法,会调动大家积极性。全歼敌34师那次,部队损失小,缴获多,激励了整个红军。红四方面军时期,他当军长,以少胜多,靠的是地形利用和快速机动。抗日阶段,游击战打得灵活,破坏日伪后勤,让敌人头疼。解放战争重建大别山,他协调资源,稳固阵地,为全国胜利出力。授衔后,他转到国防部和军科院任职,保持低调作风。王树声的这些事迹,体现出军人本色,不张扬,实干兴邦。咱们现在看历史,得学这种精神,别光想个人得失,多为集体着想。他的经历像镜子,照出什么是真英雄,不是吹牛,而是经得起考验的行动。 1968年,王树声在机关单位食堂打饭,看到一个干部取五份饭菜,觉得不对劲,就上前问原因。那干部态度差,直接呵斥他关你什么事,让他闪开。王树声没当场发作,但记下这事,决定查清楚。几天后,他又去食堂,守着看到那干部重复取五份饭菜,就跟上去,发现是给一个首长带的。王树声直接进办公室,指出这违反纪律,教育了那位首长。从此,食堂没再出现类似情况。这事反映出王树声对作风问题的重视,哪怕小事也不放过。那干部的行为典型官僚作风,自以为高人一等,不把别人当回事。王树声身为大将,却不摆架子,坚持原则,纠正不良风气。这在当时的环境下,起到了示范作用,让部队风气好转。他的做法接地气,就跟咱们日常看到不公时,得站出来说两句一样。事件虽小,却见大道理,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搞特权。首长被教育后,估计也反思了,这种事多亏有人管,不然风气越坏越没人敢说。王树声的举动,让人佩服,他用行动维护纪律,不搞形式主义。 那个食堂事件,王树声处理得干脆利落,没让问题扩大。他查明是首长让干部代取饭菜,就直言不讳指出不对,强调领导得带头遵守规矩。首长认错后,食堂恢复正常,大家排队打饭公平了。这事传开,部队里议论纷纷,都说大将真接地气,不护短。王树声的作风一贯如此,从不利用职位谋私。那干部被呵斥后,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太嚣张,但事件重点是纠正错误,不是针对个人。整个过程,王树声体现出老革命的严谨,关注基层小事,防微杜渐。这在军中起好作用,避免小问题酿成大祸。咱们想想,现在社会上类似事不少,有人仗势欺人,得有人像王树声这样管一管。事件没美化任何人,那干部的粗鲁就是事实,首长的特权思想也暴露无遗。王树声的介入,让人看到希望,纪律不是空话,得靠行动落实。他的故事有内涵,提醒大家,地位高了更得自律,不然丢人现眼。 王树声晚年继续坚持原则,1955年当军械部部长,家乡亲戚求他安排工作,他直接拒绝,说权力不能私用。那亲戚估计失望,但王树声没松口,保持清廉。对自己儿子也一样,1972年儿子结婚,他不许借公家东西布置新房,发现警卫员借了桌椅,就让人送回去。强调私人事别动公物,这原则他一辈子守着。1973年查出癌症,他一边治疗一边工作,坚持到病重才住院。在医院还看报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1974年去世,遗愿是骨灰回麻城,那是他革命起点。
1968年,大将王树声在某机关单位食堂排队打饭,见一干部打了5份饭菜,顿感蹊跷。
原上花绽放
2025-07-20 05:37: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