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时新麦收割,人们用新面粉包饺子,既庆祝丰收又有“元宝藏福”的寓意,象征财源滚滚、福气满满。三伏天高温易导致食欲不振,而饺子皮薄馅大、口味鲜美,是开胃解馋的食物,能刺激食欲,帮助补充营养。此外,吃饺子再喝上热乎乎的原汤,发一身汗,还有驱散盛夏“毒火”、弥补闷热天气体力消耗的作用。
二伏是暑天最热之时,老北京人都爱在此时制作简捷又顺口的面条当作主食,所以称“二伏面”。面条的吃法多样,有炸酱面、打卤面等,老北京最讲究的是麻酱凉面,面条出锅后用凉水过几遍,俗称“过水儿面”,吃起来解热、爽口。伏日吃面的习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还有六月伏日食汤饼“辟恶”的说法。
到了三伏,气候已比中伏凉了一些,旧时主妇们可站在炉前为家人烙饼。烙饼摊鸡蛋中有油,有高蛋白的鸡蛋,适合三伏天人体补充营养的需求。而且饼是圆的,摊鸡蛋也是圆的,吃烙饼摊鸡蛋还图个圆圆满满、团团圆圆的吉利寓意。
伏日吃面的早期记载:伏日吃面的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明确文献记录。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提到,六月伏日有“食汤饼”的习俗,并称其能“辟恶”(抵御暑气或不祥)。这里的“汤饼”就是早期的面条(类似面片汤),可见二伏吃面的习俗源头至少可追溯至1500多年前。
饺子与烙饼的习俗演变:饺子的前身“馄饨”在汉代已出现,南北朝时形成类似现代饺子的形态,而“头伏吃饺子”的说法与新麦收获相关——北方头伏前后正值新麦登场,用新面粉包饺子既是庆祝丰收,也契合“尝新”的传统,这一习俗在明清时期的北方民间更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