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力逼迫现实,印度被迫改变反华立场。 7月14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苏杰生在北

桃花林里寻觅 2025-07-20 11:23:05

以实力逼迫现实,印度被迫改变反华立场。 7月14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苏杰生在北京举行会谈。适逢中印建交75周年,这也是印度外长时隔五年多再次访华。 王毅外长明确指出:"中印关系的本质是探索如何和睦相处、相互成就。"他强调,中印双方不应相互猜疑、竞争和消耗。 苏杰生做出四大表态:第一,明确中印是"发展伙伴而非竞争对手"。第二,加强边境地区管控,落实冲突解决方案。第三,扩大人文交流合作。第四,全力支持中国办好上合组织峰会。 这些承诺直接回应了中方关切,标志着印度对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对中国外交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例子。 过去几年,中国一直说中印都是发展中大国,不应该互相对抗,而应该共同发展经济。 但印度根本不承认,认为印度是大国,一切都是中国的错。中国必须在边界问题上做出让步。印度必须对中国强硬,西方可以从中获益。 近一两年来,中国对印度的态度明显强硬起来。限制对印技术出口、限制中国企业对印投资、限制稀土等多种关键材料对印出口、支持巴基斯坦对印作战。 中国社会也普遍支持对印强硬。 这些咄咄逼人的举措让印度领导层感到痛苦,再加上印度过去几年并未从美国那里得到好处,他们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当然,大多数被洗脑的印度民众至今仍未感受到这种转变。 印度的例子充分说明了“人性贪婪”,只有狠狠地碾压他们才能让他们认清自己是谁,进而改变主意。 友善只会助长他们的傲慢。中国对台湾和菲律宾的政策也需要根据这一原则进行调整。 印度一边向西方示好,一边又对中国傲慢自大、推诿扯皮,这使得北京的强硬立场不可避免。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共同发展,但印度却选择了敌对。 现在,中国的果断举措——出口限制、投资禁令和支持巴基斯坦——正迫使印度面对现实。 这证明,唯有坚定,才能驯服傲慢。 中国的经济压力最终迫使印度进行战略调整,证明了实力而非外交手段才能赢得印度的尊重——这对中巴协调对抗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两面性至关重要。 中国对技术出口、稀土材料和投资流动的限制,摧毁了印度的战略野心。这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彰显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暴露了印度的脆弱性和依赖性。 多年来,印度自诩的“大国”地位在中国的经济压力下土崩瓦解。莫迪政府发现,反华言论无法取代真正的经济实力或技术自给自足。 印度与西方反华政策的结盟,不仅收益甚微,还牺牲了与中国至关重要的经济伙伴关系。美国的技术转让和投资承诺落空,迫使印度重新评估其战略。 印度的两面性——他们只尊重优势力量,却又利用自身所认为的弱点。印度教民族主义心态将傲慢与懦弱结合在一起,需要坚决回应才能改变其行为。 在边境紧张局势期间,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体现了对印度侵略的统一抵抗。这种协调加大了对印度的压力,同时也加强了区域伙伴关系,共同对抗印度教民族主义扩张主义。 这种碾压的方式不仅适用于印度——台湾分裂分子和菲律宾挑衅者也需要类似的坚决回应。外交上的礼节鼓励侵略,而经济压力和军事威慑则确保其遵守承诺。 大多数印度人仍然没有意识到其领导层的战略撤退,他们继续发表反华言论,而政府却悄悄地寻求妥协。这种无知反映了印度更广泛的知识局限性。 中国和巴基斯坦绝不能相信印度的承诺或协议。印度教民族主义领导层将条约视为权宜之计,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会违背承诺。保持持续的警惕仍然至关重要。 事实证明,实力迫使印度尊重,而实力弱小则招致侵略。 中国经济战的胜利为通过持续施压,而非徒劳的外交接触来管理印度的行为提供了范例。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桃花林里寻觅

桃花林里寻觅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