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向美妥协,交出格陵兰岛主权,美中俄只有中国还没开疆扩土 美军正式进驻格陵兰岛

半暖半夏微光 2025-07-20 11:34:13

丹麦向美妥协,交出格陵兰岛主权,美中俄只有中国还没开疆扩土 美军正式进驻格陵兰岛,得来全不费工夫。6月,丹麦议会高票通过与美国的防务合作协议,把这个地理位置关键、资源丰富的岛屿交到了五角大楼手里——不设时限、不限兵种,甚至带上了治外法权。 从表面看,这是一个北约国家对另一个北约国家的让步。但掰开来看,这一步基本等于把岛主的位置拱手交出。对比历史,美军早在冷战时期就曾在岛上部署雷达、建机场,但那时候至少还得走丹麦外交程序;如今,驻军权限、禁区划定、建设工程、司法豁免,美国一句话,丹麦连点头都不必。 最关键的变化是“治外法权”——即便美军人员在丹麦本土或格陵兰岛上犯了事,也不归丹麦法律管,直接交给美方军事法庭处理。这套东西日本人早就吃过苦头,冲绳人至今怨气未消。如今换丹麦来体会一遍,等民愤爆发时才知道维权无门是什么意思。 看上去这是一纸协议,实则是主权让渡。而丹麦并不是不清楚自己在签什么。 风机出口和北欧孤岛 美国掐住丹麦的命门不是别的,正是其赖以生存的风机出口。丹麦风电技术全球领先,但市场最重要的一块在美国,占比超过三成。特朗普政府放话,如果不合作,就对丹麦风机加征25%关税。 这不是讨价还价,这是赤裸裸的经济敲打。 如果被征税,丹麦风机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将被抹平,美国本土企业趁机替代,一条外贸通路瞬间蒸发。对一个高度依赖出口、制造业本来就偏单一的小国来说,这不是一般的威胁,是一根手指按在咽喉上。 而与此同时,北欧格局也变了。瑞典、芬兰都主动向美靠拢,军事设施一个接一个落地。丹麦不加入,反倒显得“另类”。北欧一体化已成地缘政治现实,独立行事意味着要独自承担安全责任。在靠美军维稳已成区域默契的背景下,丹麦显然撑不起这场孤注一掷的赌局。 在经济和安全双重施压下,丹麦走到了没有选择的地步。这不是自愿,而是被动投降,只不过是披上了议会通过的外衣。 美国的新殖民 表面看,美国得到了便宜的战略前哨,但真的是稳赚不赔吗? 答案未必。格陵兰岛年均维持成本高得惊人。恶劣气候和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既不好建基地,也不好守。仅仅冬季供暖系统,每年就得花8亿美元,驻军、运输、维修等各项开支总计超过120亿美元。 一支1.2万人的陆战队进岛,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后勤系统在流血。粮食、装备、燃料、医疗,一样不能少。而运输全靠空运和特种船只,从美东走一趟的成本,是常规驻军的3到4倍。 美国想搞的不仅是军事,还有采矿。格陵兰岛下藏着稀土和铀矿,美方早在两年前就组建了专门勘探团队,还投入15亿美元研发冻土采矿设备。但这活不赚钱,至少在15年内别指望盈利。冻土层短暂的施工期、艰难的运输条件、环境约束,都让这些项目成了财政黑洞。 更麻烦的是政治后座力。丹麦国内已经有人批评政府“出卖主权”,格陵兰自治政府也在酝酿对协议提出抗议。美军进驻的法律地位越高,越容易触发民族主义情绪和分离主义反弹。 美中俄只有中国还没开疆扩土 俄罗斯靠吞并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再搞私人军团占地;美国打着合作的旗号、拿着条约在盟友地盘上划军区、立法庭——这比武力占领更难摆脱。真正未动过“开疆扩土”念头的,是中国。 南海造岛不是领土扩张,是主权再确认;援建非洲、拉美不是驻军,而是项目工程;在海外的军事存在——基本等于零。中国的版图保持了一百多年不变,靠的是发展,不是夺地。反而是美俄两国,在边界之外铺设军事前沿、建立事实控制区,做的正是“开疆扩土”的旧事,只不过披上了现代外交的话术。 现在美国拿到格陵兰,表面赢了地盘,背后却把自己拖入了一个烧钱的死循环里。丹麦赢得的是一时免税,丢掉的却是主权底线。 美军下一个目标在哪,不知道。但可以肯定一点:凡是落地的地方,从来不是防御哨所,而是逐步蚕食的起点。 参考资料: 《丹麦议会批准与美军签署新防务协议》新华社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半暖半夏微光

半暖半夏微光

半暖半夏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