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庆!陛下怎么还为他身着孝衣呢?”刘禅看了奏折后,立即就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叹服的处理…… 想当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重,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言辞恳切:“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涕泣立下誓言,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刘禅,兴复汉室。自此,诸葛亮便肩负起了蜀汉的重任,成为刘禅最为倚重的 “相父”。 刘禅初登皇位时,年仅十七岁,虽贵为天子,但朝堂之上,事无巨细,皆由诸葛亮决断。对于这位相父,刘禅心中满是敬畏与依赖。 刘禅在诸葛亮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成长,虽谈不上睿智英明,但也懂得守成之责。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刘禅坐镇后方,全力支持,保障了前线的物资供应和兵力调配。可以说,诸葛亮是刘禅的导师,是他治国的引路人,更是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 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这一噩耗传来,整个蜀汉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刘禅得知消息后,如遭雷击,当场痛哭流涕。他深知,诸葛亮的离世,不仅是蜀汉失去了一位肱股之臣,更是自己失去了最为信赖的依靠。 刘禅立即下令,为诸葛亮举行国葬,举国上下皆为其服丧。他自己更是身着重孝,每日在宫中设灵堂祭祀,以示哀悼之情。朝堂之上,大臣们也都沉浸在悲痛之中,纷纷为诸葛亮的离世而扼腕叹息。 一时间,蜀汉境内,哭声震天,人们自发地为这位鞠躬尽瘁的丞相送行。 然而,就在这举国悲痛之际,安汉将军李邈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 他竟然上书刘禅,公然表达了与众人截然不同的观点:“吕禄、霍禹未必怀有反叛之心,汉宣帝也并非想要诛杀大臣。只是因为大臣畏惧君主的逼迫,君主畏惧大臣的威势,故而才产生了嫌隙。 诸葛亮手握重兵,对朝廷虎视眈眈。五类有权势的人不可让其守边,我常常为此担忧。诸葛亮手握重兵,对朝廷虎视眈眈。五类有权势的人不可让其守边,我常常为此担忧。如今,诸葛亮已经去世,国家宗室得以保全,西部边疆的战事也可停止,这实在是值得庆祝之事。” 李邈这番话,可谓是大逆不道。他将诸葛亮比作意图谋反的权臣,完全否定了诸葛亮为蜀汉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诸葛亮刚刚去世,举国哀悼之时,李邈说出这样的话,无疑是在众人的伤口上撒盐,更是对蜀汉政权的公然挑衅。 李邈为何会说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话呢?这还得从他的生平说起。李邈,字汉南,广汉郪县人,性格疏狂率直。 刘备夺取益州后,任命他为益州从事。在一次正旦宴会上,李邈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谴责刘备夺取益州的行为,直言刘备此举不合适。 刘备问他既然认为不合适,为何不帮助刘璋,李邈理直气壮地回答说自己实力不足。这番言论让刘备大怒,差点将他处死,幸亏诸葛亮出面求情,李邈才得以保住性命。 此后,李邈历任犍为太守、丞相参军等职。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李邈也曾因劝谏诸葛亮不要处死马谡,而与诸葛亮产生分歧,最终被诸葛亮遣回成都。 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李邈与诸葛亮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和分歧。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过往的恩怨,让李邈在诸葛亮去世后,心中的怨恨彻底爆发,才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刘禅看到李邈的奏疏后,顿时怒不可遏。他拍案而起,大声怒斥道:“李邈,你这是何意?诸葛丞相乃我蜀汉的托孤重臣,朕尊他为相父,如今他不幸离世,朕悲痛万分.而你,竟然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你究竟安的什么心?” 李邈的这番言论,不仅是对诸葛亮的诋毁,更是对整个蜀汉政权的否定。如果不及时处置李邈,将会动摇蜀汉的根基,引发朝堂的混乱。 于是,刘禅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将李邈下狱处死。这一决定,震惊了朝堂上下。大臣们纷纷对刘禅的果断处置表示赞赏,他们深知,刘禅此举,不仅是为了维护诸葛亮的声誉,更是为了稳定蜀汉的局势。 在这关键时刻,刘禅展现出了一位君主应有的果断和担当。 李邈被下狱后,后悔不已,但一切都为时已晚。他为自己的狂妄言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命丧狱中。 在处置完李邈之后,刘禅并没有沉浸在愤怒和悲痛之中。他深知,诸葛亮的离世,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此时最重要的是稳定局势,确保蜀汉政权能够平稳过渡。 刘禅首先根据诸葛亮生前的推荐,任命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同时,刘禅为了安抚人心,大赦天下,并对诸葛亮的功绩进行了高度赞扬。 在军事方面,刘禅任命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镇守汉中,加强蜀汉的边防力量。同时,他也对北伐的战略进行了重新审视,暂时放缓了北伐的步伐,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国力。 刘禅在处理李邈事件以及稳定蜀汉局势方面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果断,让我们对这位被后人称为 “扶不起的阿斗” 的君主有了新的认识。 或许,刘禅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那般昏庸无能,他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时,也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守护好蜀汉的江山社稷。 刘禅的这一系列举措,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智慧和担当。
古代将领自身还真得需要武力,比如被夺兵权或遭遇刺杀之时。楚怀王拿项羽兵权时,1名
【8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