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韩国人亲口说出来,很多人还不敢相信,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居然是这么一番看法! 最近《韩民族日报》整了个大新闻,这篇标题为“现在是韩国迎头赶上中国的时候了”的文章,直接把韩国企业在华生存现状扒了个底朝天。 一名在华韩国制造企业员工的话扎了不少人的心:“韩国如果不能在中国取得成功,就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这话听起来有点扎心,但却是残酷的现实。 这位韩国员工原本以为,中国消费者选择国货是出于爱国情怀。 但现实狠狠打了他的脸。 中国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那叫一个理性,性价比、技术含量、用户体验样样都要比。 就拿电动汽车来说,中国产的自动驾驶汽车性能已经超过特斯拉,驾驶过程中随便问一句“那是什么建筑”,车载AI就能给出详细解释。 更绝的是,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能在大厅里自如地与人握手交流。 这位韩国员工忍不住感叹:“要是举办机器人世界杯,冠军肯定是中国。”韩国企业在华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曾经风光无限的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13年的近20%暴跌至2023年的不足1%。 现代汽车虽然全球销量持续增长,但在中国市场却遭遇滑铁卢,销量和市场份额连年下滑。 中国在电池领域的突破让韩国企业坐不住了。 韩国企业原本靠高性能三元锂电池勉强维持优势,但中国同行正在研发性能更优、价格更低的电池,这让韩国企业陷入困境。韩国政府也坐不住了。 李在明总统提名多位前商界人士担任贸易和科学部长官,试图增强韩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竞争力。 这种做法要是放在过去,肯定会被骂得狗血淋头,但现在形势比人强,韩国人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毕竟,中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的进步实在太快。 华为突破技术封锁推出的智能手机,性能比肩三星和苹果;DeepSeek等AI产品的发布,更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技术实力。 不过,韩国企业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SK海力士在江苏无锡投资105亿美元建设半导体制造基地,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通过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SK海力士在存储芯片领域保持了竞争力。 这也印证了那位韩国员工的话:韩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立足,必须先在中国站稳脚跟。 中国市场的潜力实在太大。 2023年中韩贸易额达到3623亿美元,是建交初期的70多倍。 中国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到2035年这一规模将翻倍。 这对韩国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拜外国品牌,而是更注重产品的实际价值。 韩国企业必须放下身段,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否则只能被淘汰。 韩国媒体的这篇文章,其实是给韩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市场早已不是封闭的孤岛,而是国际竞争的主战场。 韩国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正视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从产品研发、营销策略到本地化运营,都要进行彻底的调整。 否则,那句“韩国如果不能在中国取得成功,就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可能真的会成为现实。
韩国人因为中国人日子越来越舒服,心生嫉妒而反中。 最近,韩国一档电视节目里,
【314评论】【8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