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苏联1966名党代表,1108人被杀;苏联十五大政治局7个人,除斯大林全部被枪决或暗杀;全国5个元帅被枪决3个,1个被折磨致死;57个军长,50个被杀;397名旅长,220人被杀;456名团长,401人被杀;海军高层全部被杀。 谢尔盖·基洛夫是列宁格勒党负责人,1934年苏联十七大上,他以温和的政策和亲民的形象赢得党内广泛支持。大会投票中,他仅差三票就全票当选,声望如日中天。相比之下,斯大林的得票却低得让人意外,仅比基洛夫多一票。这结果让党内气氛微妙,权力平衡似乎在摇晃。斯大林迅速调整计票结果,宣布自己仅缺三票,基洛夫缺四票,稳住了自己的权威。几个月后,基洛夫在列宁格勒遇刺身亡,这件事成了大清洗的导火索。官方称凶手是反对派,但真相扑朔迷离,很多人怀疑背后有更高层的影子。基洛夫的死让斯大林抓住了机会,指控党内存在广泛的“叛国”阴谋,清洗行动由此拉开序幕。他的温和形象和政策主张让党内温和派看到了希望,但也让他成了权力斗争的靶子。基洛夫的遇刺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标志着苏联政治生态的剧变。从那时起,任何可能威胁斯大林地位的人都被贴上“敌人”的标签,党内信任荡然无存。 大清洗从1936年开始,1937年达到高潮,波及整个苏联。政治局是风暴的中心,7名委员中,除斯大林外,其余6人几乎全被处决或暗杀。这些人多是列宁时代的革命元老,曾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如今却被指控为“叛国者”或“间谍”。清洗不仅限于政治高层,军队更是重灾区。全国5名元帅中,3人被枪决,1人死于狱中折磨,只有1人幸存。57名军长中,50人被杀;397名旅长中,220人丧生;456名团长中,401人未能幸免。海军高层几乎被一扫而空,指挥层空缺严重。基层党员也没能逃过,1936到1938年间,约120万名党员被逮捕,占苏共党员总数一半。全国范围内,900万人被送进监狱或劳改营,几乎每两个家庭就有一人被捕。清洗的理由五花八门,从“反革命”到“外国间谍”,往往毫无证据。被捕者中,许多人被迅速处决,更多人被送往西伯利亚的劳改营,忍受饥寒交迫。军事技术也受重创,像喀秋莎火箭炮的研发者这样的科学家被处决,武器项目被迫搁置。军队指挥链的断裂让新提拔的军官措手不及,大多缺乏实战经验,这为后来的战争埋下隐患。德国军方曾对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极为忌惮,认为他是苏联军事的中流砥柱,但他的死让苏军在战略上失去了一张王牌。 1938年,清洗的势头因外部威胁减弱。德国的扩张让苏联不得不集中精力备战,斯大林逐渐放缓内部镇压。1941年,德军入侵,苏军在初期连连失利,损失惨重。新上任的指挥官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战经验,战场上的失误频频。历史学家认为,如果图哈切夫斯基等将领仍在,苏军的表现可能会有不同。清洗的后果远不止军事,社会信任被摧毁,家庭破碎,经济停滞。农业集体化引发的粮食短缺和城乡矛盾加剧了不满,温和派如基洛夫的崛起让斯大林感到威胁,这些都促成了清洗的发生。斯大林通过清洗清除异己,确保了亲信掌控关键职位,但这也让苏联的政治生态千疮百孔。列宁时代的31名政治局委员中,20人在清洗中丧生,党内老一辈几乎被清空。斯大林的统治延续到1953年,他去世时,苏联已是强权国家,但清洗的创伤却难以愈合。档案解密后,历史学家翻阅泛黄的卷宗,发现了更多细节:被捕者的名单、审讯记录、处决命令。这些记录揭示了清洗的规模和残酷,也让后人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普京总统称其为“民族悲剧”,提醒人们铭记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基洛夫的遇刺是大清洗的起点,而那些被清洗者的名字,大多被历史遗忘,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叹息。
1937年苏联1966名党代表,1108人被杀;苏联十五大政治局7个人,除斯大林
瑶光映心曲
2025-07-21 01:02:05
0
阅读:66
用户12xxx96
千古罪人,就应该断子绝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