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隆裕太后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接受袁世凯提出的退位协议。实际上,袁世凯只

思绪永恒 2025-07-21 01:31:46

1912年,隆裕太后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接受袁世凯提出的退位协议。实际上,袁世凯只是为了自己坐上大总统的位子,才会逼迫清帝退位,真正公开反抗帝制的人,是以段祺瑞为首的46名清军将领。 段祺瑞这人,安徽合肥出身,早年家境一般,1885年进天津武备学堂学炮兵,毕业后去旅顺炮台干活。1889年,他跟几个同学被派到德国留学,在柏林军事学院学了两年西方军事,回国后就投身北洋新军编练,跟袁世凯搭档,负责陆军第六镇的组建。他在训练场上亲自管士兵操练,强调纪律和西式战术。作为皖系军阀头子,他后来跟直系和奉系打得不可开交,比如1920年直皖战争,他率部对抗吴佩孚,结果败了下野。虽说这些打仗有权力争斗的成分,但他也试过联手冯玉祥对抗张作霖,因为张作霖勾结日本人,他觉得不能让这种人掌控北京。合作没成,他就退出了舞台,晚年钻研佛学,不再掺和政事。袁世凯呢,河南项城人,科举失败后转军界,1895年在小站练新军,亲自选兵,管日常操练,从早到晚巡视营地。他的野心大,利用北洋军逐步控制清廷,到头来还想称帝,病重时留下话,说三人能改变中国局面,包括段祺瑞,另外俩是徐世昌和黎元洪。这预言虽没全中,但反映他眼界。 徐世昌,河南卫辉富裕家庭出身,通过科举进翰林院。他跟袁世凯早年结识,在袁穷困时出钱帮忙,买军需用品。袁回报,拉他进北洋集团,在内部调解纠纷,比如缓和冯国璋和段祺瑞的矛盾,常在会议上劝大家坐下谈。他性情温和,给袁出谋划策,递奏折提建议。黎元洪,早年进北洋水师,1888年毕业天津水师学堂,1894年甲午海战中在舰上指挥炮击日舰。战后去湖北管新军,推动改革,引入西方操典,在操场演示步兵战术。他是共和派,响应武昌起义,跟清廷决裂,被推为临时副总统,在南京政府签文件。这些人背景各异,但都卷入民国初期乱局,袁的预言点出他们影响大,却没真救国,因为社会还残留封建痕迹。 清朝末年,武昌起义后南方省份独立,清廷召回袁世凯掌内阁。他一边跟南京谈判,一边拖时间,调动北洋军集结京郊。局势紧张,北京宫里隆裕太后每天开御前会议,展开奏折听大臣汇报南方军情。她下令召袁进殿。袁跪地回话,表面维护清室,实际暗中指使部下施压。在书房批阅电报,算计时机。段祺瑞作为第一军统领,在京郊军营召集冯国璋、王士珍等46将领会议,用手杖指地图,陈述反对帝制理由。将领们签名,他亲笔起草通电,改字句后发出去。 1月26日通电要求清廷用共和政体。电文到宫,太后读后脸色苍白,召袁质问。袁进殿叩头,说控制不住将领。1月28日,段等人再发电报,催决断。王公在殿外议论,袁亲信散布北洋军要进京消息。2月3日,太后发诏书,授权袁谈优待条件。他跟南方代表讨价,确保清室财产留存。2月12日,清廷最后朝仪,太后牵溥仪进殿。溥仪穿龙袍站不稳,太后宣读退位诏书,大臣跪地。袁在外等诏书,接到后通电全国,自任临时大总统。 退位后,袁掌控政权,段出任陆军总长。他反对袁称帝,在袁宅多次进言,拒帝制文件。1916年袁死,段代理总理,跟黎元洪冲突,在国会争执。1917年张勋复辟,段组织讨逆军,从天津率部进京,指挥士兵占皇宫,推翻张勋。随后任国务总理,率皖系跟直系吴佩孚和奉系张作霖作战,在战场部署炮阵,下令冲锋。1920年直皖战败,段下野。1924年冯玉祥政变,推翻曹锟,邀段出山。他在北京组临时执政府,主持调解军阀,但1926年三一八惨案,学生游行中士兵开枪镇压,段辞职去天津租界,闭门读佛经,不再管军政。1936年胃病在上海去世。 徐世昌1918年选总统,在府中签文件,但军力弱,无法推行政策。1922年直奉战后辞职,退天津闲居,偶尔跟友人街头散步。1939年病逝天津。黎元洪任副总统后,跟段关系紧张,在国务院争吵,导致决裂。他辞职后经商,在天津开企业,管账务。1928年脑溢血天津逝世。袁预言虽指三人影响历史,但他们未能实现拯救,中国社会仍保留封建制度痕迹,需要更深变革。 段祺瑞一生军旅为主,早年投身北洋,帮袁练兵,民国后多次掌权,但也因派系斗争下台。他推动共和,但后期对日政策有争议,比如1918年借日款扩军,引发争议。徐世昌文人出身,靠袁起家,当总统时主张偃武修文,想南北和解,但军阀混战下无实效。黎元洪被革命党推上台,本人更注重军改,辛亥时响应号召,帮稳定湖北局面,但后来两次总统都短命。北洋时代,这些人主导,但权力斗争让民国乱象频出,国会腐败,经济不稳。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思绪永恒

思绪永恒

思绪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