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2年陈毅病逝,悼词出现“有功有过“4字,毛主席看后直接划掉了! (参考资料:2007-10-26 中国新闻网——陈毅追悼会历经风波 毛泽东亲自修改悼词并出席) 1972年初,共和国元帅陈毅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元旦深夜,他已几度昏迷,周恩来一接到医院的紧急报告,便立刻从人民大会堂赶去,与这位老战友进行了一场最后的闭门长谈。 然而,这份情谊并没能留住时间,几天后的1月6日,陈毅逝世。 人刚走,一场政治风暴就已酝酿,那个特殊年代,有心之人似乎急于借此机会,给这位元帅的棺材板上钉上最后一颗钉子,他们不仅刻意压低追悼会的规格,更在一篇不足六百字的悼词上做足了文章。 在这篇简历占了大半的悼词里,他们硬是塞进了“有功有过”四个字,这无异于公开宣判,要让一位功勋卓著的元帅,盖棺时还背着污点。 周恩来深知这四个字的份量,他没有能力彻底推翻有心之人定下的调子,只能在周旋中尽力修正。 于是,周恩来亲自提笔,在悼词里加上了一段话,强调陈毅“功大于过”,并具体列举了他在皖南事变前后,“坚决执行毛主席关于新四军应渡江深入敌后作战以求发展的指示”,为巩固和扩大新四军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送审时,周恩来还特意附信点明:“陈毅是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人,我增改的一长句,是党有需要。” 这封信和这段话,巧妙地将个人评价问题,上升到了维护党的形象和威望的高度。 谁知,真正的转机来得更直接,毛泽东审阅悼词时,拿起笔,毫不犹豫地划掉了那句“有功有过”的评价,随即批示:“功过的评论,不宜在追悼会上作”,这一笔,千钧重,直接为这场风波画上了句号。 追悼会当天,又发生了更出人意料的一幕。 会议即将开始,毛泽东突然来到了人民大会堂,他原本没有出席的计划,周恩来快步迎上去,将他引至休息室,在与西哈努克亲王简单寒暄后,毛泽东主动提出要去看看陈毅的夫人张茜和孩子们。 门一推开,张茜和孩子们站起身来,毛泽东老远就伸出手,张茜迎上去握住,只喊了一声“毛主席”,便泣不成声。 毛泽东拍着她的手安慰道:“陈毅是个好同志”,他又看着孩子们,语重心长地说:“要努力奋斗,继承陈毅的事业。” 追悼会正式开始,毛泽东在走向大厅的路上,目光扫过走廊两侧的花圈,忽然,他被一副挽联吸引,停下脚步,用湖南话轻声念着: “仗剑如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 “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 毛泽东轻轻点头,称赞写得好,看到落款是“张伯驹”,便转身问张茜:“陈毅和张伯驹很熟吗?” 张茜介绍说,陈毅生前很欣赏张伯驹的学识,毛泽东进一步了解到,这位曾捐献国宝的文化名人,因为写词讽刺了有心之人集团,受到了迫害,至今没有工作,连户口都成了问题,生活无着。 毛泽东听完,微微一怔,随即对身旁的周恩来说:“像张伯驹这样的人才,还是要给出路的,起码要给人家一口饭吃,你是总理,你给他安排一个工作吧。” 就这样,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改变了一个文化名人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命运。 一场追悼会,远不止一场告别,它既是高层政治的角力场,也是人情世故的试金石,毛泽东的出席和批示,不仅为老战友守住了最后的尊严,也清晰地表达了对有心之人政治操弄的无声回击。
[太阳]1972年陈毅病逝,悼词出现“有功有过“4字,毛主席看后直接划掉了!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7-21 11:01: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