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朝鲜姑娘,自愿放弃我国国籍,留在朝鲜。可当他到了晚

品古观今吖 2025-07-22 11:20:15

1958年,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朝鲜姑娘,自愿放弃我国国籍,留在朝鲜。可当他到了晚年时,却数次申请,想恢复国籍。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0年,19岁的王兴复响应号召,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他所在的第四兵站负责繁重的后勤保障。

虽然渴望前线杀敌,但他深知后勤同样重要,与战友们日夜运送物资。

任务艰辛,常需当地朝鲜百姓帮助。

村民们热情相助,让远离故土的战士们倍感温暖。

王兴复因有文化,被分配到参谋处工作,接触朝鲜百姓的机会更多。

他为人忠厚勤快,很快与驻地村民熟络。

村民们的朴实善良,让他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

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订,战争结束。

但朝鲜满目疮痍,生活困苦。

志愿军留下参与援建,王兴复也投身其中。

援建中,他结识了吴玉实一家。

这家两个儿子战死,只剩年迈母亲和17岁的女儿吴玉实相依为命,生活艰难。

王兴复深受触动,主动承担起照顾责任,帮她们挑水劈柴、修缮房屋,甚至省下口粮接济,把吴玉实当作妹妹。

两人年龄相仿,虽语言不通,但在共同劳动中默契渐生。

吴玉实勤劳善良,在母亲支持下也常帮王兴复洗衣。

重建家园的艰辛岁月里,两人相互扶持,感情悄然滋长,在母亲首肯下走到一起。

甜蜜伊始,考验即至。

1954年9月起,志愿军分批回国。

王兴复所在部队属最后批次,归期临近。

当时政策规定志愿军不得与朝鲜女子通婚,这道鸿沟横亘在两人之间。

王兴复痛苦矛盾,深爱吴玉实,不忍抛下她和老母。

也深爱祖国,难舍中国身份。战友理解其难处,向上级反映。

幸运的是,领导开明,向上请示。

经中朝相关部门协商,提出折中方案:王兴复可在朝鲜就地复员,退出中国籍,加入朝鲜籍,即可不受约束留下。

这方案带来希望,也带来挣扎。

放弃中国国籍,对怀有家国情怀的他极其艰难。

一边是祖国身份,一边是爱人责任。

最终,对吴玉实的爱和责任战胜一切,他无法想象离开后母女如何生存,决心留下守护。

王兴复提交复员及退出中国籍申请。

经审批,他正式在朝复员,加入朝鲜籍。

但因战后重建,政府效率低,跨国婚姻手续繁杂,他们的结婚申请历经漫长等待和繁琐程序,直到1962年才获朝鲜政府批准。

他们简单成婚,王兴复成为极少数(或唯一)因婚姻正式入朝籍并定居的志愿军战士。

婚后生活清贫但温馨。

王兴复因有文化,被安排担任小学校长。

他全心投入教育,教授知识之余,还教中文,讲述志愿军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中朝友谊桥梁。

他们的爱情在当地传为佳话。生活随朝鲜经济恢复逐步改善。

王兴复内心深处始终萦绕对故土的思念。

这份乡愁深藏心底,只在夜深人静时望月思乡。

后来,吴玉实母亲病逝。

家中再无牵挂,王兴复压抑的思乡情再难掩饰。

细心的吴玉实察觉丈夫心事,虽从未离朝,但理解其对故土的眷恋。

她用不太流利却温情的中文说:“中国才是你故乡,我支持你回去。现在无后顾之忧,我愿陪你回中国。”

妻子的话让王兴复热泪盈眶。

他曾想带妻回国,但担心其难适应,未敢开口。

如今得妻子全力支持,回国决心无比坚定。

但恢复中国籍不易,尤其曾主动放弃过。

无论多难,他决心尝试,因祖国是其最终归宿。

在妻子陪伴下,王兴复向朝方及中国驻朝使馆申请退出朝籍并恢复中国籍。

当时国籍变更手续复杂,审批漫长。

等待中,思乡日增,幸有妻儿陪伴支持,给他耐心力量。

经不懈努力和漫长等待,申请终获批准。

拿到恢复中国籍文件时,他埋藏多年的情感爆发,像孩子般抱着妻子痛哭。

1967年,王兴复携妻儿踏上阔别近二十年的故土。

望着家乡山水,百感交集,夙愿得偿。

故事传开后受关注赞誉,但夫妇选择低调生活。

回国后,王兴复仍在辽宁海城等地教书育人,直至晚年。

0 阅读:1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