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在这时,一个太监站出来说:“陛下,老奴愿意前往平乱。”唐玄宗开心地问道:“你要多少兵?”太监回答:“不要一兵一卒!”
主要信源:(湘西网——铜柱壮金瓯;《新唐书·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宦者上》)
唐玄宗在位的时候,身边围着不少人,杨贵妃高力士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可还有个叫杨思勖的宦官,虽然名气小点,但本事一点不小。
这人一辈子跟着唐玄宗,干了挺多大事儿。
杨思勖老家在岭南那片地方,家里是当地大户,势力挺大。
可后来闹叛乱,全家遭了难,他自己年纪小,被送去当了太监,从此进了宫。
开头那会儿他没出啥风头,就在宫中老实干活。
等到景龙元年那会儿,事情才突然转机。
当时的太子李重俊跟朝廷不对付,带人发动政变,把武三思等人都杀了,唐中宗李显被逼着上了玄武门城楼,眼看形势不妙。
就在这当口,杨思勖就站在李显旁边,他一看机会来了,主动冲下去,一刀砍翻叛军的头目野呼利。
这一手厉害,叛军立马乱了阵脚,李重俊的兵也散了,后来李重俊被手下弄死。
就是因为这事儿,杨思勖被提拔当了银青光禄大夫,成了朝中要员。
那会儿他已经是五十多岁老头儿了,敢这么干,主要是力气大得惊人,当时冷兵器作战,力气就是硬道理。
干了这票事,杨思勖被当成韦皇后的人,可没多久唐朝又变了天,唐玄宗发动政变推翻了韦后。
按说杨思勖这身份要倒霉,但他没坐以待毙,他私下里早就跟唐玄宗搭上了关系。
具体咋做的,史书没说细节,估摸着是通过人脉慢慢拉拢的。
最后唐玄宗登基,杨思勖投靠过来立了功,升官当了左监门卫将军,还获准把姓改回弘农杨氏,那会儿这是大面子。
从这儿起,杨思勖就跟定唐玄宗,一步步往上走。
有了这身份,杨思勖开始展现实力,唐玄宗也放手让他干大事。
头一回上阵是开元十年那会儿,安南地方有个叫梅叔鸾的,自封黑帝,拉拢了四十万兵,还跟林邑国和真蜡国联手,想把那块地方从大唐分裂出去。
唐玄宗派杨思勖去平乱,这老头儿都六十八了,出发时没带一兵一卒,空着手就去了。
到那儿才显出真本事,他用自己老家的家族关系,召集当地豪强子弟,凑出十万大军。
领上兵,他和安南大都护光楚客一起走老路,就是以前马援将军打的旧道,突然就杀到叛军跟前,梅叔鸾一点防备都没有,当场被斩首。
这一仗打完,杨思勖不光平乱,还追着叛军杀,堆尸如山。
然后隔两年,开元十二年,贵州的五溪蛮人首领覃行章闹事,杨思勖已经七十岁,带六万兵出去,砍翻三万敌人,活捉覃行章。
因为功大,他被封辅国大将军。
还没歇脚呢,开元十四年,邕州(现在的广西南宁)蛮子梁大成造反,占了好几个州。
杨思勖又上了,耗了十个月,活捉三千叛军,把余党杀个干净。
到开元十六年,他都七十四了,春州和泷州的土著首领陈行范自称天子,联合手下冯璘和何游鲁攻下四十多城。
杨思勖再次披挂,调集水州、道州和连州兵,加扬州的十万弓弩手,结果冯璘和何游鲁很快被斩首,陈行范躲山洞里也被揪出来砍了,杀敌六万。
这八年里,杨思勖几乎是马不停蹄,平均两年干一仗,仗仗打得漂亮,没半点差错。
中原人打岭南不容易,地不熟天又热,像汉朝马援那么猛都死在前线。
可杨思勖生在岭南,太懂那地方,带兵打仗讲的是谋略,像对梅叔鸾那四十万大军,一般人接不下这活儿,但他轻松搞定。
打仗这么狠,杨思勖在军中也出了名严苛。
有个叫牛仙童的太监受贿被抓,唐玄宗让杨思勖处置,他把人家捆起来示众几天,然后砍手脚挖心肝,还生吃人肉。
对待叛军更狠,打仗抓了俘虏就剥面皮割脑袋,弄得敌人一听见他名字就腿软。
军中人对他又敬又怕,生怕自己犯错。
可他不把残忍用在自己人身上,就是个治军手段,古人不是说严师出高徒嘛。
就因为这点,史书上没把他当坏人,正面评价还多。
杨思勖干这么多事,带那么大兵权,一般人容易收不住,但他活到八十多,安然退休住在翊善坊的家里,到开元二十八年才去世。
为啥能善终,他脑子够清醒,开头跟韦后,一看出事儿不妙就倒向玄宗。
平叛时对岭南佬那么狠,其实在表忠心。
一辈子不贪不占,专心给皇帝办事。
这份克制才是真智慧。
话说回来,杨思勖这么能打,功勋累累,可后人提唐朝太监,为啥总只记高力士。
杨思勖名气小了点,但这人一生传奇,老来还能四出征战连胜,放在历史里也算独一份了。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