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一天,成都军区副政委刘结挺刚到办公室,成都军区司令梁兴初中将就气冲冲找来了。进了屋,梁司令一拍桌子,问:“是不是你派人抓了邓华?”刘结挺摆手答“不是”,梁司令怒道:“邓华少一根毫毛,我毙了你。”[凝视] 1934年湘江战役,红一军团第一师政委邓华正在指挥部队突围。当时还是排长的梁兴初带着十几个战士冲在最前面。敌人的炮弹在身边爆炸,梁兴初的左臂被弹片划伤,鲜血直流。 “排长,你先撤!”战士们劝他。梁兴初咬着牙:“政委还在前面,我们不能退!”就这样,他们硬是为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战后,邓华亲自为梁兴初包扎伤口,两人从此成了生死之交。 朝鲜战争爆发后,邓华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梁兴初则是第38军军长。1950年11月的第二次战役,38军在德川地区行动迟缓,未能及时切断敌军退路。 彭德怀在军事会议上拍着桌子:“38军贻误战机,军长要负主要责任!”话音刚落,所有人都不敢吭声。 这时邓华站了起来:“彭总,38军遇到的情况比较复杂。德川地区地形险要,敌人又有坦克掩护,强攻损失会很大。梁军长的判断有他的道理。” “那也不能贻误战机!”彭德怀还是很生气。邓华继续说:“梁兴初这个同志我了解,湘江战役时就是一员猛将。给他一个机会,我相信38军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机会很快就来了。第三次战役中,梁兴初接到命令:迅速穿插到敌后,切断汉城与洪川之间的联系。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在一夜之间行军100多公里。 那一夜,38军创造了奇迹。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急行军,很多战士的脚都磨出了血泡。有的战士实在走不动了,战友们就轮流背着他。天亮时分,他们成功到达指定位置,切断了敌军退路。 战斗打响后,38军如猛虎下山,一举突破敌军防线。美军第2师仓皇撤退,丢下大量装备。 彭德怀在战后总结会上激动地说:“38军打得好!我收回以前的话,38军是好样的!”从此,38军有了“万岁军”的称号。梁兴初用实际行动回报了邓华的信任。 1962年,邓华调任四川省农机局副局长,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开国中将怎么去搞农机?邓华却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民兄弟需要好的生产工具。” 在绵竹县,邓华发现当地的打谷机齿轮经常损坏,他蹲在田间地头,仔细观察农民的操作过程。“老乡,这齿轮是不是太脆了?”邓华问。 “可不是嘛,用不了多久就坏了,换一个要好几块钱呢。”农民叹着气说。 邓华找来县农机厂的技术员,一起研究改进方案,他们试验了十几种材料,最后选定了一种韧性更好的合金钢。新齿轮的使用寿命延长了三倍,成本却只增加了两毛钱。 在大邑县,邓华又发现农民磨面很辛苦,要走很远的路去磨坊。他组织技术人员设计了一种手摇磨面机,体积小巧,一个人就能操作。样机做出来后,邓华亲自试用,磨了整整一下午的面粉。 围观的农民纷纷称赞,很快,这种磨面机在当地推广开来,每个生产队都配备了一台。 1967年3月那天,邓华被带走后,李玉芝立即赶到成都军区大院。梁兴初听说后,脸色一沉:“邓华同志为国家立过大功,怎么能这样对待他!” 梁兴初先是通过军区政治部了解情况,得知邓华被关在市里的一个仓库里。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警卫员直接去了市革委会。 “我要见你们的负责人。”梁兴初的语气不容置疑。负责人见是军区司令员,不敢怠慢。 “邓华同志的问题,你们有什么确凿证据吗?”梁兴初开门见山。对方支支吾吾拿不出什么实质性材料。 “既然没有证据,为什么要关押他?”梁兴初的声音提高了,“邓华同志在朝鲜战场上差点把命都丢了,现在又在为农民兄弟改进生产工具,这样的好同志你们却要关起来?” 在梁兴初的强烈要求下,邓华在第三天获释。出来时他的脸色有些苍白,但精神还不错。见到梁兴初,邓华握着他的手说:“老梁,又让你操心了。” “说什么呢,咱们什么交情!”梁兴初拍拍他的肩膀,“先回家好好休息,其他的事以后再说。” 1968年10月,中央召开会议讨论农业机械化问题。会上有人提到四川的农机推广工作做得不错,特别是邓华同志深入基层,为农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这个消息传回四川后,邓华的处境有了改善,他又回到了农机局,继续他的研究工作。1977年,中央决定调邓华回北京,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临行前,邓华专门去了一趟绵竹县。农民们听说他要走,纷纷赶来送行。 1980年7月3日,邓华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67岁。消息传来,正在沈阳的梁兴初立即赶往北京。追悼会上,梁兴初望着老战友的遗像,眼圈红了。 直到今天,绵竹县的一些老农民还记得那位“农机专家”。县农机厂的陈列室里,还保存着邓华当年改进的打谷机齿轮样品。而军史馆里,邓华和梁兴初并肩作战的照片,诉说着那段战火中结下的兄弟情谊。 信源: 中华魂杂志——虎将梁兴初与志愿军“万岁军”的故事
1967年的一天,成都军区副政委刘结挺刚到办公室,成都军区司令梁兴初中将就气冲冲
优优谈过去
2025-07-22 14:06:17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