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一季度GDP差距断崖,美国7.32万亿,日本1.02万亿,中国呢? 2025年过半,全球经济几位主角的第一季度成绩单摆上了桌面。 这些数据饶有趣味:美国以7.3万亿高居榜首,日本达1.02万亿,中国位列第二,约为4.4万亿,占美国的60%。 可这些数字背后,各国经济的真实体感,恐怕是另一回事。 先看表面风光的美国。 它的经济繁荣,多少带点“虚胖”。 这些年美国物价飞涨,连前总统特朗普都得拿“平价鸡蛋”说事来拉选票,可见老百姓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在中国,10个鸡蛋只要5元,而到了美国一打鸡蛋的价格是8美元。 这种消费价格的飙升,直接推高了名义GDP,即使实体产出没怎么动,数据也照样好看。 更深层的原因,当然还有美元的特殊地位。 全球大量交易用美元结算,不少都能算进美国的GDP,也算是它独有的一份“账面富贵”。 这种基于通货膨胀和美元霸权的游戏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堪一击。 美国国债总额已经冲破36.56万亿美元,是它一年GDP的1.40倍,光每年要还的利息就超过1万亿美元。 这种靠“通胀—加息—借新债”滚雪球的模式,就像一栋被债务掏空了内部的摩天大楼,随时可能晃动。 另一边的日本,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几乎是在上演一出辉煌落幕的悲剧。 1995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达5.55万亿。彼时,其竟大言不惭地宣称:“东京可买下美国。” 谁能料到,在美国的打压之下,日本经济骤然急转直下,其GDP一路缩减,直至去年降至4万亿美元。 至2025年第一季度,虽仍存有1.02万亿之多,然而同比却缩减了0.7%。 日本的麻烦是系统性的。 国内,深度老龄化抽干了消费的活力,劳动力也严重短缺。 外部日元持续下跌,能源价格不断上扬,这二者致使其出口竞争力遭到削弱。 更要命的是,中国电商的强势崛起,直接挤压了日本本土零售业的生存空间。 更糟糕的是,特朗普有可能重新掌权,并且预计日本将会提高汽车税率,这就像一柄利剑般悬在他们的头上。 屋漏偏逢连夜雨,日本国债市场近期还遭遇了抛售潮,2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到2.55%,创下25年新高。 这不仅增加了各国的财政负担,还有可能将美债债务转嫁到市场,从而影响到世界各国的金融系统。 但是,中国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第一季国内生产总值虽仅为美国的60%,然其真实增长率达5.4%,较美国高出2.8倍,且每月均超预期。 这可不是印钞就能实现的,这是真正的工业升级。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新能源汽车产量暴增45.4%,半导体的自给率也突破了七成。 随着这些技术的突破,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朝着全球产业链高端进发。 同时,消费市场也很给力,政府发行的3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点燃了“以旧换新”的热情,家电、手机等领域都活络了起来。 面对外部的围堵,中国也聪明地调整了策略。 一边和中东、非洲等新伙伴开拓市场,一边大力扶持国产品牌,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成功抓住了国内年轻人的心。 这不但打破了“GDP增长到美国70%时必然会进入衰退”的诅咒,而且中国在进入换档阶段仍然具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说到底,三国经济的分化,是发展模式的根本不同。 美国依赖金融杠杆和美元霸权,玩的是一出数字游戏,却也把自己套进了债务的死循环。 日本由于人口众多、制度僵化等原因,在科技与市场的双重打击下,传统的主导产业不断衰落,最终走向了边缘。 而中国,依靠工业升级、拉动国内需求,已经步入了一个更加稳健的内生发展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博弈的焦点早已从贸易转向了科技。 尽管双方五月份协议取消了91%的加征关税,算是一种缓和,但科技领域的暗战却愈演愈烈。 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追赶和突破,直接挑战了美国的技术垄断,也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的权力版图。 今后,世界经济形势仍是一盘复杂的棋局。 美国如果管不住通胀和债务,恐怕会引爆新一轮金融危机。 中国则需要在消化房地产风险和应对外部压力的同时,保持增长的韧性。 至于日本,不进行刮骨疗毒式的结构性改革,恐怕很难走出困境。 这场全球经济的耐力赛,比的不是一时的速度,而是谁的模式更扛得住折腾。
中美日一季度GDP差距断崖,美国7.32万亿,日本1.02万亿,中国呢? 20
经略简料
2025-07-22 14:12:3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