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中国!”仅用一句话,就让全场氛围降至冰点,2015年,世界体操冠军李小

烟雨评社 2025-07-22 16:01:14

“我不喜欢中国!”仅用一句话,就让全场氛围降至冰点,2015年,世界体操冠军李小鹏携海归妻子上综艺捞金,期间李安琪一直说英文,被提醒制止依旧我行我素,结局亮了。 2015年秋天,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节目里,主持人李锐用中文向奥运冠军李小鹏的妻子李安琪提问,可李安琪连续几次都用英语作答。 坐在一旁的吴京没憋住,直接说:“你在中国就说中文,OK?”李安琪的回应是:“My Chinese is not good。”现场气氛瞬间微妙起来。 李安琪在美国出生长大,父母是早年赴美的体操运动员,她自己也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可以说,她是个彻头彻尾的“ABC”(American-bornChinese),英语是母语,生活方式也完全西化。按理说,一个在美国长大的人中文不流利,这事儿不难理解。 可问题偏偏就出在,李安琪似乎“会说”中文。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网友们很快就翻出了她早年的节目片段。比如2012年上《天天向上》,她不仅能用中文自述经历,甚至连汪涵的长沙话玩笑都能听懂。 这种前后反差,立刻点燃了公众的疑心。有人觉得她不是“不会说”,而是“不想说”,这背后藏着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认同。更有自媒体扒出她早年在美国华语电台的采访,将她“更习惯美式生活”的个人表述,断章取义地解读为“不喜欢中国”,彻底将争议推向了高潮。 眼看舆论汹涌,李小鹏赶紧发微博解释,说妻子中文不好,上节目紧张。但这套说辞,显然没能说服所有人。负面影响很快就来了,没过多久,一家知名的母婴品牌便宣布不再与他们夫妇续约。 而另一边的吴京,后来在《开讲啦》节目中也回应了此事。他表示,自己当时是出于直觉,觉得在中国做节目,对中国的观众,说中文是最基本的尊重,并非针对李安琪个人。这番话,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李安琪的英语被许多人解读为一种文化上的疏离,而吴京的直言,则恰好代表了当时许多国人对本土文化和语言的坚守与自信。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公众人物,尤其是有着华裔身份的公众人物,其语言行为很容易被放大,并成为公众投射文化情感的靶子。 2019年开始,李小鹏一家悄然将生活重心搬到了北京。他们的两个孩子,奥莉和弟弟,都进入了北京的国际学校,接受中英双语教育,中文水平进步飞快。而李安琪本人,也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改变。 到了2023年,她在央视的节目中,已经能用相当流利的中文分享自己的育儿经,还主动谈到让孩子学书法、国画,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2024年,她开通了小红书账号,视频里的中文已经非常自如。她自己也坦言,这些年最大的改变,是意识到语言不只是工具,更是孩子认识父亲文化的桥梁。 钢琴家郎朗的德国妻子吉娜,从零开始学中文,半年就能念古诗,她说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丈夫的文化。巴西归化球员艾克森,入籍后坚持让孩子在广州上公立小学,他认为掌握多一种语言和文化,是优势而不是负担。 从一场语言争议,到一个家庭的文化融合与回归,它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这其中没有简单的谁对谁错,更多的是展现了在跨文化背景下,个体如何通过适应与学习,将一道曾经的屏障,重新搭建为沟通的桥梁。 信源:凤凰网——吴京怒斥李安琪不说中文,李小鹏回应被网友吐槽

0 阅读:18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