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一旦开战中国将被包围,俄:真正的危险不在外围,而在内部!美国曾表示,只要中美开战,那中国必将陷入被合围之势,可大俄却说,被包围并不是最危险的,真正该担心的是内部的问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国对中国的围堵策略离不开马克·施瓦茨将军的推动。他1965年出生于弗吉尼亚,1987年从西点军校毕业,职业生涯横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2020年,他接管印太司令部,主导了“联合岛屿防御计划”,试图把日本、澳大利亚甚至台湾拉进一张针对中国的军事网。他在檀香山的办公室里,常常盯着太平洋地图,筹划如何强化第一岛链。施瓦茨的策略是把美军分散部署,增强机动性,限制中国海军的活动空间。他的公开讲话中,多次提到要通过盟友网络遏制中国的扩张。 俄罗斯的视角则由阿列克谢·伊万诺夫提供。这位1975年出生于莫斯科的分析师,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专攻苏联历史。2015年起,他在瓦尔代俱乐部发表演讲,分析大国兴衰的规律。伊万诺夫常以苏联解体为案例,提醒新兴大国注意内部问题。他的研究基于大量档案,指出经济停滞和民众不满是国家分裂的根源。2025年的瓦尔代论坛上,他明确提到中国需要警惕老龄化、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否则外部压力可能放大这些隐患。 美国围堵中国的核心是第一岛链战略。2025年,美军在日本冲绳组建濒海作战团,计划年底形成战斗力,目标是封锁中国海军的出海通道。关岛的B-52轰炸机定期巡航,澳大利亚北部驻扎美军轮换部队,配合“联合岛屿防御计划”形成一张大网。美国智库2024年发布报告,宣称这种分散部署能有效压缩中国在西太平洋的活动空间。美军还加大对台湾的军事支持,通过军售和联合演习,试图把台湾纳入防御体系。这种布局看似严密,摆明了要让中国在自家门口喘不过气。 但中国的军事进步让这张网不那么牢靠。东风-21D和东风-26导弹射程覆盖第一岛链关键节点,能精准打击美军航母。2024年南海演习中,中国海军的导弹命中数百公里外的靶船,配合北斗导航和无人机锁定目标,效率惊人。中国的通信设备实现国产化,华为的基站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能保持信号稳定。这些技术突破让美国的封锁线显得脆弱,稍加压力就可能破裂。中国的战略纵深也是一大优势,全国物流网络覆盖面广,战时能迅速调动物资,远超美国依赖私企的后勤效率。 俄罗斯的警告把焦点转向中国内部。伊万诺夫在2025年瓦尔代论坛上提到,苏联解体前经济崩溃、物价飞涨,民众对政府失去信心,最终国家四分五裂。他认为中国虽然经济成就显著,但老龄化、技能人才短缺和芯片依赖是隐患。2022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近20%,2025年技能人才缺口预计达3000万,高端芯片仍需依赖台积电。这些问题在外部压力下可能被放大,成为拖后腿的因素。伊万诺夫的分析基于苏联的教训,提醒中国不能只盯着外部威胁。 中国对内部挑战的应对却很有章法。浙江台州黄岩区的“共富工坊”通过生态旅游和农产品加工,带动农民收入增长15%。2024年6月,金融系统8名高管因贪腐被查,中央纪委的通报震慑力十足。社会保障方面,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长期护理保险惠及1.7亿人,智慧养老系统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看病。这些措施稳住了社会基础,化解了潜在风险。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更是一大亮点,大疆无人机平时拍视频,战时能改装侦察,华为的国产芯片通信设备在军演中表现稳定。 美国的围堵还有个软肋:中美经济联系太深。2024年,双边贸易额高达6882.8亿美元,上海港每天忙着装卸货船,电子产品和服装源源不断运往美国。开战会让美国企业跟着遭殃,金融市场也得抖三抖。中国的战略纵深还体现在“人民战争”的传统上。抗日战争时,民众用独轮车运物资,拖垮了敌人。如今,中国的民间力量融入国防,从芯片到粮食,从通信到物流,全国拧成一股绳。这种全民动员能力,是应对任何挑战的底气。
美:一旦开战中国将被包围,俄:真正的危险不在外围,而在内部!美国曾表示,只要中美
混沌于浮云
2025-07-22 19:06: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