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施琅收复台湾后,成了最大的包租公,康熙皇帝拿他没有办法,任由施琅留下

如梦菲记 2025-07-23 15:15:07

1682年,施琅收复台湾后,成了最大的包租公,康熙皇帝拿他没有办法,任由施琅留下了后代200年也花不完的遗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683年,清朝将领施琅率军渡海,攻下台湾,澎湖海战之后,郑克塽投降,延平王朝灭亡,自此,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收复之战,结束了郑氏在台湾的统治,也暂时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威胁。   但对施琅个人而言,这场胜利不只是军事成就,更是他个人权力与财富积累的起点,他从一位功勋卓著的水师将领,转变为掌控台湾实权的大地主,所拥有的田地、租产之多,连皇帝都不好插手。   施琅出生于福建晋江,早年在海上谋生,曾追随郑芝龙,也短暂效忠过郑成功,由于意见不合,他与郑氏家族反目,最终在家人被杀之后,归顺清朝。   他为人精明,熟悉海情水战,康熙在平定三藩之后,将其重新启用,命其整顿福建水师,为征台做准备。   他知道这是一次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花了大量时间在造船、训练、绘制海图上,还亲自测算风向、潮流、暗礁位置。   清廷原先对是否出兵台湾犹豫不决,但施琅不断上奏,主张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他指出,如果不尽快出兵,岛上的政局动荡将为外敌可乘。   出征前夕,福建一带的船坞灯火通明,战船陆续下水,施琅带领的水师共计两万四千人,船只二百余艘,炮火充足,兵员充实,进攻澎湖时遭遇强烈抵抗,郑军主将刘国轩布防严密,清军一度陷入苦战。   施琅在战斗中受伤,一支箭射中他的右眼,鲜血流满战袍,他用布缠住伤口,坚持指挥,战斗持续多日,最终清军以炮火优势击溃郑军防线,控制澎湖群岛,这一战打出了气势,也为随后进军台湾本岛打开通路。   施琅进驻台湾后,郑克塽率众投降,他随即接管郑氏留下的军政系统,将重要据点、仓库、营田收入清廷名下。   但很快,实际运作中,他将郑家原有的大批屯田、庄园划归个人名下,作为“施侯租界”,交由属下看管、代收租赋。   据清代多份地方档案记载,这些田产多达五十余处,遍布台南、嘉义、彰化等地,总面积难以准确统计,但产出充足,收益可观。   施家还在台湾设立代管租务的“施公馆”,由当地衙门协助代收,租银每年运至大陆,送入他在京城的府邸。   清廷并非毫不知情,康熙收到有关施琅“擅占民田、专断租税”的弹章,但他最终批示的是“谙熟海岛、有功可录”,态度颇为暧昧。   康熙理解台湾事务繁复,也承认施琅熟知岛上局势,而朝中缺乏熟练处理海疆事务的人才,因此默许施琅在当地的“自治”。   在这一背景下,施家势力日益膨胀,衙门、粮仓、关卡多有亲信把持,成为一个几近独立运作的岛上豪门,清政府在台湾的治理,多半仰赖于他设立的制度体系与武力威慑。   施琅治理台湾时,制定不少“维稳”措施,例如限制闽粤民众渡台,只许男子单身赴岛,禁止携带家属,名义上是防范海盗潜入,实际上是防止形成新的移民社群,对其地位构成威胁。   他还重组水师系统,将原郑军残部降将编入福建水师,安排亲信担任要职,对来往商船征收“保障费”,以维持水师开支,长此以往,不仅在台湾形成经济垄断,也使外人难以插足岛内事务。   几年之后,朝中再度讨论是否应长期保留台湾,有人主张将居民迁回大陆,以省军费粮饷,施琅立即上书,指出台湾地理位置重要,是东南门户,如果弃之,外敌如荷兰或东洋诸国将乘虚而入。   他还列出台湾所产蔗糖、樟脑等物资的经济价值,强调岛上汉民众多,一旦放弃,将造成大规模流民,他的奏章措辞恳切,说服了康熙,次年,清廷正式设立台湾府,归属福建省,台湾成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   施琅的功绩确实重要,但其行为也引发不少争议,根据文人郁永河的记载,台湾不少佃户曾因田租不公上告官府,却被驳回,甚至遭到衙役殴打。   在民间流传的诗谣中,“施家租”成为沉重负担的代名词,一些御史曾提出查清田籍之议,但因施家后台强硬,加之缺乏支持,最终未能成事。   施琅去世后,归葬于福建惠安,墓地修建宏伟,其后代继续管理台湾田产,租务延续至1895年台湾被割让为止。   在这两百余年间,施家靠这笔不动产过上优渥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袭包租公”,直到日本人接收台湾,施氏家族才彻底失去其产业根基。   历史留下的是复杂的印象,一方面,施琅在军事上表现出极高的才能,为清朝统一海疆立下大功;另一方面,他对台湾资源的掠夺,也暴露了个人私利的扩张。   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但他的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却极为罕见,他的故事,恰恰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矛盾特征,也让后人更清楚地看到,从收复疆土到收租为王,这其中所夹带的,不只是荣耀,也有权力与制度的灰色边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清史稿》 光明网《略论爱国将领施琅》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