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抗联将领王德林去大地主戴万龄家募捐时,戴万龄突然叫出200多名持枪壮

如梦菲记 2025-07-23 16:16:26

1932年,抗联将领王德林去大地主戴万龄家募捐时,戴万龄突然叫出200多名持枪壮汉,王德林大惊失色:万龄,你可不能胡来!没想到戴万龄大笑着说了一句话,让所有人佩服不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2年,东北大地正值隆冬,白山黑水之间,积雪封路,寒风凛冽,王德林带着几名警卫,从密林中踏雪而行,目标是敦化县一处大院。   院主姓戴,名万龄,是当地出名的大户人家,家底丰厚,良田数百亩,雇工成群,王德林此行,是为了解决抗日队伍的过冬难题,粮食、衣物、弹药一样都缺,他知道此事困难重重,但还是决定亲自上门碰碰运气。   到了戴家门口,卫兵敲门通报,院门缓缓打开,里头却静悄悄,王德林迈步进门,踏雪声在空荡的院中回荡。   他见到戴万龄坐在堂中,穿着皮袍,神色冷静,二人寒暄不多,王德林简要说明了来意,言辞恳切,但语气坚决,屋内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   戴万龄没有立刻回应,只是低头不语,他轻轻拍了两下手,院子四周顿时传来脚步声,不出片刻,从后院、厢房、角门处冲出一大群人,粗略一数,足有两百余人,个个背枪持刀,神情严肃,动作利索,步伐一致,他们迅速将堂前空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王德林身经百战,见此阵势也不免心头一紧,他的卫兵纷纷戒备,手握枪柄,注视着这些突然现身的壮汉,场中一时间空气凝滞,仿佛下一刻便要爆发冲突,王德林冷静地站在原地,眼神沉着,观察着四周形势,不发一言。   就在众人紧绷神经时,戴万龄起身,缓步走到王德林面前,他环顾四周,示意那些持枪者稍退开一线,然后指着这些人,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戴万龄并非设局,而是早有准备。   他不是为了拒绝捐助,而是决定全力支持王德林抗日,他把这些年积攒的枪支器械全数调出,把家族中能拿枪的男丁全部组织起来,还号召了周围几个村的长工、猎户、年轻人一同随行。   这些人,不是护院,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自愿组成的队伍,戴家在当地行善多年,戴万龄也并非一味贪图享乐之人,早在日军进入敦化前,他便开始秘密筹备,家中粮仓悄悄腾空,枪支弹药被藏在地窖深处。   他目睹日军在村庄烧杀抢掠,亲戚邻人惨死街头,心中积怨难平,那年秋末,日军抢粮到戴家庄园,小儿子出来理论,被日兵枪托砸断了腿,从那天起,戴万龄明白,单靠躲避无法保全家族,只能主动迎战。   他在祠堂召集全家,宣布此后戴家不再单是地主之家,而是抗日之家,五个儿子、三个女婿自愿参战,连家中的伙夫、车夫也报名加入。   女眷则留在后方,纺线纳鞋,支援前线,在接到王德林即将来访的消息前,他已集结好这支两百多人的队伍,只缺一位带头人。   王德林听罢,沉默良久,他看着这些自发站出来的民兵,看着他们脚上的绑腿和肩上的粗布包裹,知道这不是一场表演,戴家所献,不只是粮饷和枪支,更是一个家族的命运。   自此,王德林将戴家这支队伍编入救国军序列,任命戴万龄为乡团大队长,戴家子弟担任小队长、联络员、押运官,正式参与战事。   随后数月,这支队伍随王德林转战吉林、蛟河、额稷一带,参与多场对伪军和日军的袭扰战,戴家长子在一次夜袭中身中三弹,救治无效,次子在运输弹药途中中伏被俘,惨遭杀害。   其余儿子和女婿先后在战斗中阵亡,至1934年,戴家已无一男丁在世,家宅被焚,田地被占,仅余的几个寡妇和孩童被安置在深山避难。   王德林在队伍中多次提及戴家,他说,那年大雪中戴万龄的一句话,比任何金银财宝都珍贵,这不是一句承诺,而是一条命换一条命的决心,他在抗日的最后岁月中,始终将戴家看作是民间力量的代表。   多年后,有人在戴家旧址旁的石墙上,依稀看到弹孔累累,有人说那是战火留下的痕迹。   而那面石墙,也正是当年戴家壮汉列队迎接王德林时站立的位置,没有碑,没有匾,只有风吹雪落,和那个曾经被热血灼烧过的冬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参考资料:《中国抗日战争史》 《抗日义勇军与抗日救国活动》 《东北抗日联军回忆史料》 《抗日英雄戴万龄和他的“戴家军”》——新华社媒体

0 阅读:55

评论列表

怡然

怡然

2
2025-07-23 23:29

大英雄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