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在会议上大发脾气,起因是原16军军长尹先炳职务安排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军界,罗荣桓一向以稳重著称,可1958年的一次会议上,他竟罕见地发了大火。这事牵扯到原16军军长尹先炳的岗位安置,背后原因耐人寻味,究竟尹先炳出了啥问题,让罗荣桓这么动气? 罗荣桓1902年出生在湖南衡东一个农家,早年投身革命,1927年加入党组织,参加秋收起义,随部队上井冈山。他从基层党代表起步,逐步负责部队政治工作,1930年任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治委员,参与多次反围剿作战。长征期间,他担任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后调总政治部巡视员,到达陕北后继续领导政治教育。抗日战争爆发,他出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辟山东根据地,指挥多场战斗,如午城井沟战斗和樊坝战斗,统一山东军政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总政治部主任,负责干部管理和思想教育,还兼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和军委副主席。1955年授元帅衔,直至1963年病逝。他一生注重原则,强调帮助犯错同志改正,少见发脾气,但坚持组织纪律。 尹先炳1915年生于湖北汉川贫苦家庭,1930年参加红军,从战士干起,1934年入党。长征中任连长,抗日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长,参与百团大战,后调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坚持反扫荡。解放战争中,任晋鲁豫野战军一纵队二旅旅长,指挥平汉战役,1949年出任第二野战军十六军军长,率部渡江并进军西南。1950年任第五兵团兼贵州军区副司令员,指挥剿匪,次年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率十六军入朝作战,指挥阵地防御。1953年继续领导作战,1954年回国,授大校衔。本可更高,但因问题影响。 尹先炳在朝鲜期间犯下作风错误,与女秘书不当关系导致严重后果,组织调查后处理。回国后又犯类似错误,被开除党籍,撤销所有职务,赋闲在家。这让他闲置多年,授衔时仅大校,远低于资历。他反思这些年错误成因,写出多份检讨,觉得军人应把精力全放工作上,避免闲暇滋生问题。他给罗荣桓写信,承认错误,请求组织考察改正情况,提供工作机会,承诺认真完成任务。罗荣桓看到信件,对尹先炳转变表示认可,开始考虑安置岗位,让他尽快上岗。这体现了组织对犯错同志的教育原则,不是一味抛弃,而是观察实际表现。 1958年底,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结束后,罗荣桓召集军队将领座谈,提出尹先炳安置问题,强调他改变很大,思想端正,问哪个单位接收。现场无人回应,因大家知晓尹先炳过往,觉得棘手。罗荣桓生气,强调同志犯错能改正就值得机会,不能彻底放弃,谁一生无过失,组织要帮助纠正。既然无人接收,他决定总政治部安排,到政治学院任职。这次发脾气罕见,体现了罗荣桓的原则性。 几天后,尹先炳接到通知,任政治学院院务部副部长,负责后勤管理。他迅速上岗,处理行政事务,如学员生活和设施维护,坚持低调,避免旧错。十多年里,他完成任务,组织认可表现。晚年获调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机会,但未履职即患脑溢血,抢救无效。1983年2月10日逝世,享年68岁。他的军旅从战场到后勤,留下足迹。 罗荣桓处理此事,体现了对干部的宽严相济,他一生注重实事求是,强调纪律严肃但要慎重,不能大事化小,也不能否定一切。
1955年,他授衔中将,不满大闹部长室,一时冲动,结果后悔一生“1956年9月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