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是个大贪官,一生收受贿赂无数,他搞贪腐有一个特点,绝不让送钱的

小博大史 2025-07-24 09:26:23

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是个大贪官,一生收受贿赂无数,他搞贪腐有一个特点,绝不让送钱的人吃亏,因而在官场获得了“取之有道”的美誉,一生无人检举告发。 光绪初年,湖北有个盐商想打通运盐的关节,托人给李瀚章送去一箱银子。那时李瀚章刚任湖广总督,府里的幕僚都劝他先压一压——盐运是肥差,历来是朝廷盯着的地方。可李瀚章却让人把盐商请进府,指着地图说:“你想走汉江航道,得先修三处码头。我让人给你批文,但你得掏银子把码头修结实,至少能撑十年。” 盐商当时脸都白了。修码头的银子,比他送的贿款还多。可等码头修好,商船能直抵汉口,不到半年就赚回了本钱。后来那盐商逢人就说:“李大人不是贪,是帮人算账——他拿他该得的,让你赚你该赚的。”这话传到官场,倒让更多人觉得“跟李大人打交道踏实”。 他任江西巡抚时,有个县令想升知府,送来一对玉如意。李瀚章看了看如意,又翻了翻那县令的卷宗:“你在兴国县任上,修的水渠还没完工。三个月内把渠水引到田里,不用你再跑,我自会给你写荐书。”那县令后来真把水渠修通了,百姓给他立了生祠。而李瀚章收下的玉如意,被他转送给了国子监——说是“资助寒门学子购书”。 幕僚私下里问过他:“大人就不怕有人说闲话?”李瀚章当时正用算盘算赈灾的账目,算珠打得噼啪响。“闲话有什么用?”他指着账本,“我收了钱,就得让人看到好处。要是只进不出,那是强盗,不是做官。”他心里清楚,自己这个“贪”,其实是官场的潜规则——你帮我办事,我给你好处,但前提是“事得办得漂亮”。 李鸿章曾写信劝过他:“大哥收敛些,如今言官眼睛亮。”李瀚章回信只画了个算盘,旁边写着“水至清则无鱼”。他比弟弟看得透,晚清的官场早就是个烂泥潭,想独善其身根本不可能。与其假装清廉被人排挤,不如把规则摆到明面上——至少他还能在贪的同时,逼着那些送钱的人做点实事。 他任两广总督时,广州十三行的商人想垄断对外贸易,送来的银票能铺满半张桌子。李瀚章收了票子,却提了条件:“你们得建三家船坞,引进西洋的造船技术。朝廷正缺能出海的兵船,这事办好了,垄断的事好说。”后来那三家船坞,成了洋务运动里少有的能造出实用轮船的厂子。 没人检举他,不是因为他手段多高明,是因为太多人从他的“贪”里得了实惠。送钱的人赚了利,办事的人有了政绩,就连百姓,也能偶尔沾点他“交易”里的光——比如修好的水渠,能通航的码头。这种“互利”像一张网,把所有人都网在里面,谁也不会先撕破。 可这终究是自欺欺人。他收的每一笔银子,都来自百姓的赋税;他逼着人办的“实事”,本就是官员该尽的本分。所谓“取之有道”,不过是给贪腐裹了层体面的外衣——就像他把玉如意送给国子监,却没人问那玉如意本该属于谁。 李瀚章晚年告老还乡,箱子里除了几件旧官服,只有一本账本,记着几十年收了多少,又用在了哪里。账本最后一页写着:“为官一任,若能让三成百姓说好,便不算亏心。”这话听着实在,却藏着晚清官场最大的悲哀——当“不贪到极致”就算“有道德”,这个王朝的根基,早就被蛀空了。

0 阅读:445

猜你喜欢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