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老山战役中,赵占英烈士遭越军炮击,壮烈牺牲,年仅21岁,而他的母亲却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7-24 09:50:55

1984年的老山战役中,赵占英烈士遭越军炮击,壮烈牺牲,年仅21岁,而他的母亲却因为家庭贫困,直到20年后才筹到看望儿子的路费。   2004年春天,麻栗坡烈士陵园里,一位年近八旬的老母亲,跪在一座墓碑前,双手颤抖地抚摸着碑上的名字,她哭得几乎站不稳,哭声嘶哑,久久不能止住。   这张照片被记者记录了下来,很多人看到后都落了泪,这位老人叫赵斗兰,面前的墓碑属于她的儿子赵占英,那一年,是赵占英牺牲后的第二十年。   赵占英1963年出生在云南嵩明的一个山村,家里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他从小懂事,没上几年学,就帮着母亲干农活。   母亲赵斗兰一个人拉扯着几个孩子,生活全靠地里那几亩田,赶上灾年,还得靠政府救济粮才能熬过去,赵占英长大后,在村里的农机站当学徒,学点修机器的手艺,1982年,他报名参军,离开了家乡。   1984年,部队要开赴前线作战,赵占英所在部队参与了老山方向的战斗,他的母亲赵斗兰听说后,开始天天睡不安稳,吃不下饭,有一天,部队的人来到村里,把赵占英的父亲带走。   村干部脸色很沉,说话也格外小心,赵斗兰感觉出了不对,可她没有开口问,她不敢问,那天夜里,她躺在床上睁着眼,一直熬到天亮。   不久,丈夫回来了,进门就蹲在门口哭,赵斗兰什么都明白了,儿子牺牲在了前线,年仅21岁,被炮弹击中,在麻栗坡战场上牺牲。   那是个她从未去过、也未听过的地方,从那天起,她把“麻栗坡”三个字牢牢记在了心里。   她想去看看儿子埋在哪里,哪怕就是远远站着看一眼也好,可她连路费都拿不出,那时候,她每个月的抚恤金是28元,要养活家里的其他孩子,还得留着买盐买油。   从嵩明到麻栗坡只有四百多公里,但来回一趟要二十元,家里攒一年都攒不出来,她也试着去乡里问过,看能不能报个名、搭个顺风车,可一直没有消息。   她也不再提了,回到地里继续干活,早起砍柴,白天种地,晚上缝补衣裳,日子像苦水一样,一天一天地熬过去。   二十年过去了,她的头发白了,背也驼了,2004年春天,县民政局的同志找上门来,说有人了解了她的情况,愿意资助她去麻栗坡扫墓。   她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出发那天,她背着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几块烧纸,一双给儿子绣的小鞋垫,还有一张旧照片。   到了麻栗坡,她在陵园里走了很久,一排一排看着墓碑,嘴里不停念着儿子的名字,找到赵占英墓碑的那一刻,她整个人跪在地上,身子一下子就塌了。   她用手一点点擦着墓碑上的灰,用袖口反复擦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她哭得喘不上气,旁边的人也都红了眼。   她没有带太多东西,但还是把带来的纸钱和供品分了一些给周围没有人来看望的墓碑,她嘴里念着“都是娃娃”,手上抹着泪,一边给儿子烧纸,一边抚摸那块冰凉的碑。   回家以后,她把那张墓前的照片放进了箱底,谁来家里,她都要拿出来给人看一看,她去麻栗坡那一次后,有了变化,民政局的人常来看她,送来米面油,也陪她聊天,陆续有好心人从全国各地寄来东西。   有的送鞋,有的送棉衣,北京一位七旬老人托人捎来一袋米和一桶油,说自己也有儿子当兵,能理解她的苦。   有个山东的老人和她一样也是烈士家属,特意带老伴来看她,两人在炕头上坐了一整天,讲孩子小时候的事。   赵斗兰晚年的生活慢慢变得安稳,她在2006年到2009年之间,又去麻栗坡扫了几次墓。   2009年清明那次,是她最后一次去,身体已经不大行,腿脚不利索,路上需要人搀扶,她在儿子的墓前站了很久,不愿走。   2018年3月2日,赵斗兰在嵩明的老家去世,享年91岁,她走得安静,床头放着的,还是那双小鞋垫,那是她一直没送出去的“礼物”。   赵占英牺牲在保卫祖国的战场上,赵斗兰用二十年为这场牺牲补上了最后一程,这段母子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记住。   从战场到陵园,从照片到诗歌,从沉默到回响,这份跨越二十年的亲情,沉甸甸地刻在了许多人心里,他们的名字,值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读出来。

0 阅读:20
小牧童那小罡吖

小牧童那小罡吖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