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爆发,终于忍无可忍!英法等25国发表联合声明痛斥以色列恶行 眼下的加沙,已经没有什么“战场”一说了。这里没有对称战争,只有无休止的杀戮。 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已从“定点打击哈马斯”彻底滑向了另一种状态:对平民、医院、救援车队的连续攻击,正在让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国际秩序体系,濒临崩塌。 终于,忍无可忍的不止是中东国家。7月21日,英国、法国牵头,欧盟内部共25个国家联合发声,对以色列的“系统性暴行”表达“最强烈谴责”,这已经不是外交辞令了,更像是一次冷冷丢出的控诉。 这份声明的关键词,是“赤裸裸的战争罪行”。 比炸弹更致命的,是无所顾忌 近几个月,有关以军行为的描述越来越难以用“误伤”解释。人道救援车队被袭、联合国设施遭炮击、粮食发放点被扫射,这些场景过去只存在于战后审判的卷宗里,现在却在联合国卫星图像中一一呈现。 联合国数据显示,至少九起针对人道机构的袭击都已查明“高度可能”为以军所为;《华盛顿邮报》和《卫报》也引述联合国人员称,许多医疗和民用设施是“提前提交坐标、明确身份”的。 这不是战争误判,这是明知而为。 联合国副秘书长曾在安理会闭门会上提出质疑:“如果这都不算战争罪,那还有什么是?”但问题是,安理会的否决权还握在美国手里。 美国国会内部虽然有人对以色列的做法表示“关切”,但行动上却没有丝毫变化:最新一轮军援计划还在推进,F-35、精准弹药、炮弹补给一项不少。特朗普虽然嘴上没拜登那么“热情”,但凡事照旧。表面冷漠,实则默许。 以色列当然心知肚明,它现在不是“不怕被谴责”,而是根本不在意代价。 打烂联合国面子之后,还剩什么? 此前一度试图保持克制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已经数次公开表达“极度震惊”与“道德沦丧”的愤怒。 国际粮食署的运输车队,在明确通报过行程、路线和身份的情况下,依旧被以色列装甲部队开火阻击,这不是混乱局势下的意外,而是赤裸裸的挑衅。 而最讽刺的是,以军有一次对联合国学校的空袭,理由竟然是“怀疑哈马斯使用地下设施”。结果整座学校被夷为平地,数十名学生当场死亡。事后连《纽约时报》也承认,“无法核实哈马斯是否在该地存在活动”。 在以色列持续对国际组织出手的背景下,欧美国家开始感到尴尬:维护人权、制止战争这些曾被他们挂在嘴边的标签,现在反成了对着自己人的鞭子。 于是,就有了这份25国联合声明。 这份声明的语言并不激烈,却非常明确:“对以色列行动感到愤怒”“必须立即停止军事打击”“保障人道救援安全”。更重要的,是其暗含的转向——从“谴责哈马斯恐怖活动”,转向“呼吁对加沙平民的尊重”。 这一步,虽迟但关键。 美国撑不起了,欧洲开始自保? 熟悉以色列操作的人都知道,只要美国不松口,其他国家说再多话也难有实际作用。但这一次,欧洲显然受不了了。 为什么是欧洲带头?一方面,加沙局势已经深刻影响到他们的安全与道义成本。难民问题重新抬头、街头抗议此起彼伏,欧洲政客承受着远超以往的民意压力。 另一方面,欧洲其实已经意识到:盲目追随美以战略,是在透支自己的外交信用。 2024年中东多国与中国、俄罗斯拉近关系后,欧洲本想介入调停,结果一张嘴刚开,就被加沙画面打了脸。没有哪个中东国家还相信他们“中立”。 而如果欧洲再不发声,就意味着中东斡旋平台彻底旁落。 发声明不够,下一步是什么? 这份声明当然不是终点,而是试探。 一方面是试探以色列是否还有理性边界,另一方面,是在试探美国在中东话语权的实际份额——这份声明背后没有美国,而美国也没能阻止。 如果以色列继续不收手,那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两件事: 第一,欧盟或推动对以色列军品禁运;第二,部分国家可能将以军高层列入国际司法体系的调查名单,推动“战争罪名”的认定。 这对以色列而言,不是军事压力,而是其在全球西方体系中的地位动摇。 它可以不在意中东的口诛笔伐,也可以无视联合国的抗议,但若欧洲真的开始动用法理与制裁工具,它就必须重新评估代价了。 没人真指望一纸声明就能改变以色列的行动,但这份联合声明释放出一个信号:容忍的底线已经到了。 以色列也许还在赌美国会一直包庇,但当25个欧洲国家开始合围施压,甚至有人开始讨论“是否应以武力保护人道通道”,它最好意识到——国际社会已经不再是2023年的那一套剧本了。 再往前走,可能就是反向拐点。 参考资料: 《加沙地带民众遭袭,联合国呼吁调查以色列行为》央视新闻 《25国联合声明谴责以军暴行,欧洲外交路线或现重大转变》环球时报
怒火爆发,终于忍无可忍!英法等25国发表联合声明痛斥以色列恶行 眼下的加沙,已经
国际瞭望站
2025-07-24 09:59: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