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采购歼35,苏75项目要凉?给中国3个月,航母都能修好? 俄罗斯军工领域传出爆炸性消息,俄国防部正考虑采购中国歼35战机,其自主研发的苏75项目因技术瓶颈恐将搁浅。 与此同时,中国大连造船厂创下3个月完成航母维修的惊人纪录,引发国际军事专家热议。这两大事件折射出中俄军事工业实力的此消彼长,更预示着全球军工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俄罗斯空天军近期频繁接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对歼35的隐身性能和舰载适配性表现出浓厚兴趣。俄国防部内部文件显示,由于苏75项目遭遇发动机和航电系统技术瓶颈,量产计划已推迟至2027年后。 更关键的是,西方制裁导致关键零部件断供,俄第五代战机研发陷入困境。歼35采用的国产涡扇19发动机和氮化镓雷达技术,恰好能弥补俄方技术短板。 苏75项目自2021年高调亮相后进展缓慢,原型机试飞次数不足20次。俄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承认,项目面临复合材料供应短缺和飞控系统不稳定的致命缺陷。 负责该项目的首席设计师上月突然离职,团队核心人才流失严重。相比之下,歼35已完成全部测试科目,进入量产阶段,这种代差对比令俄军工综合体倍感压力。 中国大连造船厂近日完成山东舰入坞维修,从进坞到出坞仅用92天,创下大型航母维修的世界纪录。卫星图像显示,船厂同时开展3艘052D驱逐舰改装工程,这种高效产能令美国海军研究所直呼"不可思议"。中国航母维修采用模块化分段作业和3D打印辅助技术,将传统维修周期缩短60%。 俄罗斯海军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自2017年进厂维修至今仍未归建。对比之下,中国船厂的效率优势让俄海军高层震撼。据悉,俄方已派专家组赴华考察船舶维修技术,不排除引进中国管理模式的可能。这种军工合作新趋势,正在改写中俄军事合作的传统模式。 歼35的出口将打破中国不向大国出售先进战机的传统。军事专家分析,俄方采购可能采取技术换技术的方式,用航空发动机技术交换隐身涂层专利,这种深度合作将推动两国军工标准对接,形成美欧之外的又一军事技术体系。 苏75项目的困境折射出俄罗斯军工体系的结构性问题。过度依赖乌克兰的发动机技术和西方的电子元器件,导致在制裁下举步维艰。俄军工委员会报告显示,其航空工业本土化率仅65%,远低于中国的95%。这种供应链脆弱性,在战时可能造成致命后果。 中国航母维修速度的背后,是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从特种钢材到雷达芯片,从舰载机到阻拦索,全部实现国产化。中国造船业采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维修模拟,提前解决80%的潜在问题。这种技术生态,是俄罗斯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美国对俄中军事合作高度警惕,已威胁制裁任何向俄提供军备的企业。但中国军工企业早有准备,出口版歼35采用完全自主供应链,这种去西方化设计让美国制裁无从下手。中方可能通过第三方国家进行技术转移,规避直接出口限制。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警告,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将改变欧洲安全格局。尴尬的是欧洲国家仍在大量购买中国无人机和雷达部件,这种双重标准暴露西方阵营的内部矛盾。 印度对俄采购中国战机反应激烈,威胁取消苏57订单。更棘手的是,越南、印尼等传统俄制武器用户开始转向中国装备,这种市场流失将重创俄罗斯军工出口。俄罗斯年军售额已从150亿美元暴跌至80亿美元,失去印度市场将是致命打击。 中国始终保持谨慎态度,国防部表示"任何军贸合作都遵循国际准则"。更务实的是,中方坚持自主创新为主、技术合作为辅的发展路线,避免重蹈俄罗斯依赖进口的覆辙。 俄罗斯军事专家坦言,苏联解体后30年的技术停滞正在付出代价。中国则用20年完成从仿制到引领的跨越,这种发展差距短期内难以弥补。普京最近要求军工企业"学习中国经验",侧面反映俄方认知的转变。 美国海军最新评估认为,中国到2030年将拥有5艘航母,维修保障能力全球领先。中国舰艇平均服役周期比美军短20%,这种快速迭代模式正在改变海军发展规律。 这场变革的最大启示或许是:在现代军事工业竞争中,体系优势比单项技术更重要。当俄罗斯还在为发动机卡脖子发愁时,中国已构建起全产业链的军工生态。正如一位中国工程师所说:"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能造一两件先进武器,而是能持续造出更好的武器。" 信息来源: 俄媒:俄海军唯一航母不修了,可能报废拆解 观察者网2025-07-11 15:52
为何美国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还能养得起11艘航母?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美国债务3
【94评论】【17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