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家门口昏倒一个20岁女兵,他见周边无人,将女兵扛到炕上。女

小史论过去 2025-07-24 13:09:03

1937年,地主王学文家门口昏倒一个20岁女兵,他见周边无人,将女兵扛到炕上。女兵清醒后解开衣服,竟然抱出一个刚满月的婴儿,含泪说:“大哥,以后就跟您姓吧,就叫王继曾!” 吴仲廉出生在1908年的湖南宜章县,一个普通鱼贩家庭。她从小就聪明好学,练过箫琴和毛笔字,父母送她去县城女子学校念书。1926年夏天,北伐军进入湘南,她接触到革命宣传材料,第二年就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她参加湘南起义,跟随朱德和陈毅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当了红四军的干事,负责文件处理和联络工作。在古田会议上,她用毛笔抄录决议草案,手上沾满墨汁,继续投入革命事业。 1934年10月,她带上少量物品,加入中央红军长征队伍,过湘江时脚底磨出水泡,但她坚持前行。在草地边缘,她处理伤口后赶紧跟上队伍。到陕北后,她组织妇女会议,分发布料和工具,当上妇女部长。1936年,她加入西路军西征,跟丈夫曾日三一起行军。曾日三是江西兴国人,早年做地下工作,担任红九军政治部主任,在部队中检查士兵装备和纪律。 王学文是甘肃临泽县的保长,也兼民兵大队长,虽然是地主出身,但他管理村落治安,从不参与伤天害理的事。他的妻子秦莲为人温和,两人之前失去几个孩子,对幼小生命特别珍惜。王学文巡视周边时,手持棍棒查看异常情况。 1937年元月,吴仲廉在甘肃临泽县河沟张家庄生下男孩,这是她和曾日三的第一个孩子。孩子出生时,西路军正面临严峻考验,马家军围堵,部队孤立无援。夫妇俩商量后,决定把孩子送人,以保其性命。吴仲廉抱着婴儿,找到王学文家。她倒在家门口,王学文扛她进屋,秦莲端水照顾。吴仲廉清醒后,从怀中取出婴儿,托付给王学文夫妇,并取名王继曾,以纪念曾日三。王学文夫妇收留孩子,当自家养育。 曾日三在祁连山转战中指挥部队,遭遇敌军伏击,中弹牺牲。吴仲廉继续行军,被敌骑兵包围俘获,押到张掖监狱。王学文得知后,骑马去监狱外投递食物包裹。吴仲廉被俘后,王学文探望她,承诺抚养孩子。1937年,国共合作,她获释,返回延安,继续组织工作。她与江华结合,一起处理文件和会议事务。全国解放后,她担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审阅案卷,签署判决书。 1951年,她委托部队人员带锦旗和数百元现金,去甘肃临泽县王学文家。王继曾已14岁,在田间劳作,得知生母身份后,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王学文夫妇收拾行李,经多次交谈,王继曾才跟随部队离开。九年后,吴仲廉安排车辆接王学文一家到浙江金华,分配房屋和用品,他们在那里安居。 这个故事听起来像传奇,但它是真实的历史。吴仲廉从井冈山走来,经历了长征的苦难,西路军失败时,她把孩子托付给王学文这个地主。说起王学文,他不是什么大英雄,就是个普通人,但他在乱世中选择了善良。曾日三牺牲后,吴仲廉没倒下,继续革命。解放后寻子,王继曾的抉择也让人感慨,养育恩情和血脉亲情纠缠在一起。这件事告诉我们,革命年代的人性光辉,往往藏在普通人的举动里。吴仲廉夫妇的决定,是为了孩子活下去,王学文夫妇的收养,是基于人情。王继曾长大后,继承了父亲的精神,却没忘养父母的恩。 西路军那段历史挺惨烈的,好多战士牺牲,吴仲廉怀着孩子坚持下来,生下王继曾后,部队形势太糟了。她和曾日三商量一夜,觉得孩子跟着他们没活路,就选了王学文家。王学文虽是地主,但口碑好,没干坏事,他的妻子秦莲看到婴儿就动了心。他们家之前孩子早夭,这也算个缘分。王继曾从小在王家长大,吃苦耐劳。吴仲廉被俘时,王学文冒险探视,帮她安心。获释后,她没立刻寻子,因为革命任务重。跟江华结合后,继续工作,到浙江任职。1951年寻到孩子,王继曾犹豫了,他对养父母有感情,经劝说才走。这里面没人是坏人,都是时代下的选择。 王继曾到浙江后,吴仲廉教他革命道理,但他心里总惦记甘肃的养父母。1960年,全家接来金华,王学文夫妇适应新生活,秦莲帮着带家务。大家和睦相处,这故事没大起大落,但真实感人。想想看,1937年的托付,跨越十几年重逢,中间有牺牲、有等待。吴仲廉一生投身革命,从书记员到法院院长,她的坚韧值得敬佩。曾日三作为政治部主任,牺牲在战场上,他的遗志通过儿子延续。王学文没求回报,就那么养大孩子,这在当时风险不小。整个事件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乱世中弥足珍贵。

0 阅读:1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