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20日,鲁迅去世的第二天,断交13年的二弟周作人仍然去上课。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始终在讲颜之推的《兄弟》篇。 周树人出生在1881年的绍兴,那时候家里还算富裕,可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坐牢,家道很快就败落了。父亲1896年病逝,周树人15岁,周作人11岁,周建人8岁,三兄弟从此相依为命。周树人早早担起责任,到当铺典当东西换钱养家,兄弟们挤在小书房里念书。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学医后来转文学,总从有限的钱里省出点买书寄给弟弟们。 周作人1906年也去了日本,兄弟俩住一起,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推动新文化运动。周树人1909年回国教书,薪水少还寄钱给周作人。周作人娶了日本女人羽太信子,周树人没反对,继续帮忙。1912年周树人进教育部,周作人回国,两人用笔名发表文章。 1918年周树人推荐周作人进北大教书,周作人很快就出了中国第一本西方文学史书。1919年周树人买下北京八道湾大院,全家住一起,包括母亲、朱安和周作人一家。本来日子过得稳当,周树人月薪三百,周作人二百,够养一大家子。 可矛盾慢慢出来了。周作人的老婆羽太信子管家,花钱大手大脚,常超支。周树人提醒节约,她不高兴,挑拨兄弟关系。1923年7月,周作人给周树人一封绝交信,说不想再来往。周树人看完就带母亲和朱安搬走,从此两人不联系。周树人继续写文章批社会,周作人留在北大搞古典研究。绝交原因主要是家务事,羽太信子挥霍加上欠薪闹的。周树人问心无愧,还试着沟通,但没成。周作人政治上偏向日本,鲁迅劝他南下,他不听。兄弟俩本来亲近,周树人处处帮弟弟,可最后闹成这样,很多人觉得可惜。 1936年10月19日,周树人因肺病在上海去世,55岁。消息传到北京,周作人知道后没南下奔丧。第二天他有堂六朝散文课,没请假,拿着颜氏家训去上课。整个一小时,他只讲颜之推的兄弟篇,强调手足要相亲相爱,别为小事伤大义。颜之推是南朝人,家训里讲兄弟之道要敦厚,避免争执。周作人讲得仔细,分析篇章结构和例子,学生们听出他情绪重。下课前几分钟,他说下一堂课不讲了,要去鲁迅老太太那里。这事让学生觉得他内心复杂,毕竟断交13年了。历史资料显示,周作人表情痛苦,声音沉重,但没提哥哥的事。只字不谈逝世,却选这篇课,透出对兄弟关系的反思。很多人分析,这可能是他唯一能表达的方式。 绝交后,周作人继续在北京大学教书,写散文和古典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他不肯南下,留在北京。1939年他接受伪政权职位,当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发表支持日本政策的文章。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抓他,以汉奸罪关进监狱。1946年审判,先判死刑,后来多人求情,改判14年,又减到10年。1949年释放,他回北京住八道湾旧宅,靠翻译希腊和日本古典作品过日子,每月拿点稿酬。他避开政治,专注写作回忆录,记录和周树人的旧事,承认误解伤了家人。周树人的儿子周海婴没参加他的葬礼。周作人1967年5月6日去世,82岁,葬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他的汉奸经历让他晚年受争议,作品一度不流行。
1936年10月20日,鲁迅去世的第二天,断交13年的二弟周作人仍然去上课。一个
小史论过去
2025-07-24 13:09:04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