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为毛岸英迁坟,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挡住了他们吼道:“这是我的儿子,你们要干什么!” 毛岸英1922年生在长沙,从小跟着父母过革命生活。母亲杨开慧牺牲后,他和弟弟被捕,关进监狱。那时候他才8岁,牢里条件差,吃不饱穿不暖,出狱后在上海流浪,靠组织接济过日子。1936年,组织安排他去苏联学习,先在国际儿童院念书,后来进军事学院,学军事和外语。苏联卫国战争打响,他主动参军,当坦克兵,中尉军衔,参加过几次战斗。1946年回国,他没要特殊待遇,到延安劳动大学学农活,又去陕北农村干农活,帮农民翻地收粮。之后调北京机器厂,当工人,操作机器,学技术。这些基层经历,让他懂了普通人的苦,也练就了吃苦劲头。 回国后,毛岸英换过几份工作,都是底层岗位。1950年抗美援朝开打,他多次要求参战。父亲毛泽东同意,让他跟彭德怀去朝鲜,当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化名刘秘书。他和战士们一起吃住,不搞特殊。总部在大榆洞山洞,环境危险,美军飞机常来轰炸。11月25日,美军投凝固汽油弹,总部起火。他和高瑞欣去抢救地图文件,没来得及撤,牺牲时28岁。彭德怀发电报报告北京,毛泽东看后沉默良久。这事让很多人震惊,因为他是毛泽东长子,却像普通战士一样上前线。 毛岸英牺牲后,先埋在大榆洞山坡。1953年战争结束,志愿军开始整理烈士遗骸。1955年清明前,中央决定把散葬烈士集中到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包括毛岸英。彭德怀建议留在朝鲜,体现中朝友谊,毛泽东赞同。战士们去迁坟时,遇到当地妇女阻拦。她叫朴真真,带着孙女,坚持不让动坟,说那是她儿子,要自己守着。战士们解释任务,她还是不同意。原来,这事源于1950年冬天的一次轰炸。 那年,美军轰炸大榆洞,朴真真家着火。她昏倒门外,孙女困里面。毛岸英发现后,先把她背到安全地方,又用湿被子裹身,进去抱出女孩。朴真真感激,把他当亲人,常送吃的给他。毛岸英牺牲后,她知道后常去坟前除草,视如己出。战士们讲清毛岸英身份,是毛泽东儿子,她才同意迁坟。整个过程,体现了战场上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没有血缘,却胜似家人。 迁坟后,毛岸英和高瑞欣遗骸安葬在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那是1954年建的,位于朝鲜平安南道,陵园有碑林和松柏,134名烈士埋那里。每年清明,朝鲜民众帮忙维护。中国代表也去祭扫。毛泽东没去过,但通过别人转达思念。彭德怀回国后,自责很久,毛泽东安慰他说,战场牺牲正常,所有战士都一样。刘思齐作为妻子,1959年第一次去扫墓,之后多次去,带花圈纸钱,表达哀思。 刘思齐后来几次赴朝祭奠。2006年,她最后一次去,在大榆洞立石碑,缅怀丈夫。陵园成了中朝友谊象征,游客越来越多。毛岸英的事迹,通过书籍和媒体流传,提醒大家战争的代价。很多人不知道,他本可以留在国内,却选择上前线,这份选择值得敬佩。相比其他烈士,他身份特殊,但牺牲一样平凡。
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为毛岸英迁坟,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
小史论过去
2025-07-24 13:09: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