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宦官鱼朝恩屡屡为难郭子仪,郭子仪总是忍让。时间一长,鱼朝恩反而不好意思了,一天宴请郭子仪,席间痛哭流涕,说再也不会与郭子仪为敌。
唐朝中期是个不太平的年代。
安史之乱把国家搅得天翻地覆,皇帝换了一茬又一茬,从唐玄宗到肃宗、代宗、德宗,个个都提心吊胆过日子。
武将手里捏着兵权,皇帝怕他们造反;文臣朝堂上斗来斗去,皇帝也怕他们结党。
可就在这么个节骨眼上,有个叫郭子仪的大将,不但平了叛乱、救了长安,还安安稳稳活到八十五岁,死后被追封“忠武”。
这“历四朝而善终”的本事,里头门道不小。
早先唐玄宗信错了安禄山,养虎为患,差点把大唐江山给掀翻。
太子李亨逃难的路上吃尽苦头,后来当了皇帝(肃宗),心里就落下了病根:再不敢信武将。
相州之战,二十万大军打叛军,肃宗死活不设统帅,偏让个不懂打仗的太监鱼朝恩监军。
为啥?
就怕郭子仪、李光弼这些人功劳太大,回头压不住。
后来代宗、德宗也差不多,对武将防贼似的,身边还总围着程元振、鱼朝恩这些挑拨是非的太监。
这么个局面,拎着脑袋打仗的将军们日子都不好过。
李光弼打仗的本事其实比郭子仪还强点,可吐蕃打进来时,代宗叫他出兵,他怕被朝廷卸磨杀驴,磨蹭着不去。
后来听说太监要整他,吓得连朝都不敢上,硬生生憋屈死了。
另一个猛将来瑱,性子火爆,打仗不要命,外号叫“来嚼铁”,可他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见死不救的事儿也干过。
结果被代宗削了官,半路上一杯毒酒送了命。
最冤的是仆固怀恩,家里为国战死四十六人,女儿嫁到回纥和亲的就有三个。
本来想亲自回京表忠心,手下人死活拦着:李光弼被收拾了,来瑱被毒死了,您去了还能活命?
一来二去,硬是把他逼得投了叛军,落了个身败名裂。
反观郭子仪,就活成了另一幅光景。
头一条:皇帝叫他干啥,他二话不说立马办。
相州兵败那回,太监鱼朝恩撺掇肃宗召他回京,明摆着要夺他兵权。
换别人可能就拖拖拉拉找借口了,郭子仪呢?
拍屁股就走,一点不含糊。
有一年他想提拔个县令,朝廷没批,他一点不闹,还主动替皇帝说话:“国家大事,哪能事事顺我意?”
安史之乱后,满地都是拥兵自重、不听调遣的军阀,就他这么个“老实人”,皇帝反而不好下手了。
第二条:国家有事真敢往前冲。
吐蕃人占了长安,代宗被人忽悠着要迁都洛阳。
郭子仪一听就急了,连夜写奏章:咱大唐根基在长安啊!
洛阳早打烂了,哪能当京城?
他一边苦劝皇帝回京,一边拍胸脯保证自己带兵去撵跑吐蕃。
这份担当,代宗听了都动容。
第三条:不贪权、不恋位。
平定叛乱后,他头一个上奏裁军,还从自己的兵开始裁。
皇帝顺势就把他的河中节度使给免了,他乐呵呵交出兵符。
后来仆固怀恩造反,朝廷又让他挂帅出征,打完胜仗,代宗要封他“太尉”,这可是极高的荣衔。
他死活不要,只说:“仗还没打完,国家要紧,我这点虚名算啥?”
这种“不争”的做派,大大减轻了皇帝的戒心。
他后来干脆直接对代宗说:“不如把兵权交给年轻将军,他们年富力强。”
皇帝见他真没培植自己势力的意思,自然对他越放心。
第四条:夹着尾巴做人,把君臣本分刻进骨子里。
代宗想封他“尚书令”,这可是当年唐太宗当过的职位。
吓得他连上三道奏章推辞,说自己“浅陋无能”,根本“不敢乱大伦”。
他心里门清:权力大了招人忌,姿态必须放低。
更绝的是,每回皇帝召他回京,他连澡都不洗、胡子都不刮,连夜往京城跑,生怕慢一步让皇帝起疑心。
太监程元振、鱼朝恩背后没少说他坏话,可面对这么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老实人,他们的谗言像拳头砸在棉花上,皇帝听着都没劲。
郭子仪的“忠”,不光是嘴上喊喊,全融化在行动里了。
连安禄山手下的大叛将田承嗣,野了一辈子,对谁都不服气,见了郭子仪的使者都毕恭毕敬朝京城方向磕头,指着膝盖说:“这膝盖多少年没弯过,今儿为郭公跪一遭!”
他儿子们也学这路数,郭晞、郭暧都跟着老爹在战场拼命,一门子忠烈的口碑就这么攒下了。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记着他的故事,后人琢磨他这“四朝不倒翁”的本事,绕不开这份死心塌地又透亮周全的忠。
时代虽变,道理还相通:踏实干事,守住本分,不贪不躁,到哪儿都站得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