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与毛岸英一同牺牲的高瑞欣,47年后,其弟通过电影找到其遗腹女! (参考资料:2020-03-21 文汇网——被瞒身世46年:我的父亲同毛岸英一起牺牲了)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聚光灯只打在少数人身上,人们记住了与共和国同龄的毛岸英,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朝鲜战场那场吞噬他的大火中,还有另一位年轻的参谋——高瑞欣。 高瑞欣是彭德怀总指挥身边最得力的作战参谋之一,自1947年延安撤离起,他就跟随彭总,以细致和精准著称,当时司令部照明条件很差,彭总视力又不好,所有作战命令都由高瑞欣在高悬的煤油灯下撰写,竟从未出过一处差错。 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人,对未来也满是期盼,一部关于毛岸英的电影,偶然记录下了他牺牲前与毛岸英的最后对话。 当毛岸英问起家庭时,高瑞欣有些羞涩地笑了,指了指自己的腹部说:“有父母,刚结婚一年的媳妇,还有一个……怀孕了!” 毛岸英也笑着回应:“我也刚结婚一年……”谁知,这竟是他们最后的闲谈。 1950年11月25日,美军轰炸机向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投下了数百枚凝固汽油弹,木板搭建的作战室瞬间化为火海,毛岸英和高瑞欣未能跑出,一同牺牲,而高瑞欣牺牲仅17天后,他未曾谋面的女儿呱呱坠地。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的身世,竟成了一个被母亲李翠英死守了46年的秘密,女儿取名杨彦坤,随了继父的姓,一直以为继父就是亲生父亲。 在杨彦坤的记忆里,这个“父亲”对其他弟妹都很严厉,唯独对她这个大女儿客客气气,甚至有些小心翼翼,这种微妙的距离感,成了她心中一个说不清的疙瘩。 秘密的盖子,直到杨彦坤快46岁时才被意外掀开,她的表姐打来电话,说亲叔叔高子刚一直在找她。 原来,叔叔在看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时,震惊地看到了哥哥高瑞欣与毛岸英对话的镜头,这才知道哥哥竟是与毛岸英一同牺牲的英雄,他决心要找到侄女,告诉她真相。 面对这迟来的真相,母亲李翠英承认了一切,但反应却异常激烈,她严禁杨彦坤把身世告诉家人,还把前来报信的表姐狠狠骂了一顿。 母亲为何要如此激烈地阻拦?巨大的困惑,驱动着杨彦坤背着母亲,踏上了寻访父亲真实面貌的道路。 起初,杨彦坤给一些历史书籍的出版社写信,都石沉大海,转机出现在她写给《一个真正的人——彭德怀》传记编写组的信。 责任编辑刘振声提供了一个关键人物——王亚志,王亚志曾是彭德怀和周恩来的军事秘书,更与高瑞欣是六年同窗加战友。 找到王亚志,就像打开了一个尘封的记忆库,通过他,高瑞欣当年的战友们一个个被联系上。 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得知故人有后,无不激动万分,纷纷回信,拼凑出高瑞欣生前的点滴,他们不仅记得高瑞欣,王亚志甚至清晰地记得他妻子的名字就叫李翠英。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给这段悲壮历史蒙上了一层近乎羞辱的尘埃,一些书籍描述,毛岸英和高瑞欣是因为错过了早饭,觉得敌机不会再来,便溜回作战室,用行军床下的鸡蛋做蛋炒饭,结果遭遇轰炸。 为了核实这个刺眼的细节,杨彦坤直接写信给轰炸当天的幸存者,时任作战室主任的成普,成普很快回信,不仅画图详述了牺牲经过,更在杨彦坤追问“蛋炒饭”情节时,激动地反驳这些谣言。 这封来自现场亲历者的信,斩钉截铁地粉碎了谣言,最权威的证据,则是轰炸当天下午4点,志愿军司令部发给中央军委的电报。 其中明确写道:“我们今日七时已进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 至此,流言被澄清,英雄的清白得以捍卫,然而,为父亲正名之后,一个更沉重的谜团摆在了杨彦坤面前,根据彭德怀的报告,他曾明确指示将毛岸英与高瑞欣“合埋一处”。 可当1956年成普回国后赴朝检查工作时,却发现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里,只有毛岸英的墓,没有高瑞欣的。 那么,父亲的遗骨究竟是与毛岸英合葬在同一座墓碑之下,还是孤零零地留在了大榆洞的山坡上?这个问题,至今无人能答。 一位女儿用近半生的追寻,不仅找回了父亲,更修正了一段被误读的历史,可人们也不禁要问,在那些我们熟知的英雄光环之下,还有多少像高瑞欣一样的牺牲者,他们的故事和尊严,是否也一同被历史的硝烟掩盖了?
[太阳]与毛岸英一同牺牲的高瑞欣,47年后,其弟通过电影找到其遗腹女! (参考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7-24 15:07:04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