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很多犹太人把钱存在瑞士银行,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有大量的存款变成了无主之财。瑞士银行属于是闷声发大财,当然了,你要是拿得出凭证,他可以让你把钱取走,但问题是很多存款凭证应该是随着主人一起灰飞烟灭了,可是财富不会消失,它只会转移。 这种事让人不得不想到现在流行的家族信托,有钱人把钱交给金融机构打理,总觉得签了复杂的条款就安全了,既能防败家子,又能传代,可仔细想想,这里面的风险和当年瑞士银行的情况有点像。 信托条款越复杂,看似越安全,其实给了金融机构越大的操作空间。就像请了个管家,家里的事管得越细,钥匙握得越牢,万一主人不在了,管家怎么解释规矩,就成了关键。 瑞士银行当年的操作其实早就露了苗头。他们嘴上说中立,暗地里却给纳粹提供便利,不仅帮着洗钱,还拒绝犹太人入境,眼睁睁看着那些存款人遇害。 等战争结束,无数账户成了“死账”,银行一句“没凭证”就把钱扣下了。后来虽然迫于压力赔了点钱,但比起那些被霸占的资产,不过是九牛一毛。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只要钱的主人没了,又没人能拿出过硬的证据,金融机构就能名正言顺地把钱揣进自己口袋。 现在的家族信托,本质上也是把钱的支配权交给了机构。很多人觉得,只要受益人写清楚,条款订细致,就万无一失。 可真遇到极端情况,比如受益人意外离世,又没来得及交代清楚,麻烦就来了。信托文件可能藏在某个角落,或者条款复杂到没人能完全弄懂,这时候机构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们可以用“手续不全”“不符合条款”之类的理由拖着,时间一长,这笔钱就慢慢变成了机构的囊中之物。 更让人不安的是,信托设计得越复杂,机构钻空子的机会就越多。比如有些条款规定“只能支取收益,不能动本金”,听起来是为了保值,实际上却让机构能长期掌控这笔钱。 要是委托人和受益人都不在了,这些条款的解释权就完全落到机构手里。他们甚至可能故意设置一些模糊的条款,等时机成熟,就用“符合规定”的名义把钱留下。 有人说,现在监管严了,不会再出瑞士银行那种事。可看看硅谷银行破产时,开曼分行的存款说没就没了,而且主要是亚洲客户的钱。 这说明只要利益够大,金融机构总有办法绕过规则。那些看起来滴水不漏的合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可能就成了一纸空文。 西方有些家族确实能代代富贵,但仔细看就会发现,他们很多本身就是开银行的。 说白了,他们的财富传承,靠的不是别人的信托,而是自己掌控着钱的流向。普通人把钱交给这些机构做信托,到头来可能只是在帮别人积累财富。 说到底,钱这东西,还是握在自己能掌控的范围内更靠谱。当年瑞士银行的犹太人没料到战争会夺走一切,现在的人也很难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 把巨额财富交给别人打理,指望复杂的条款来保障,终究不如自己心里有数。 毕竟,金融机构的本质是赚钱,当保管人和受益者的身份发生冲突时,他们更可能站在哪一边,其实早就写在了历史里。
“骗不住了!”,美防长来到日本,悼念在二战时期战死的日本人,并吹捧:“二战日军永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