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收复疆土一百六十余万,赵尔丰收复疆土也达到了一百二十余万,二人还有一共同点,那就都是以64岁高龄亲率大军远赴边疆为国复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位64岁的老人,他们本可以安享晚年,却选择扛起棺材走向边疆。 左宗棠抬棺西征的悲壮,赵尔丰雪域征战的决绝,相隔三十年的两次远征,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守卫疆土的热血传奇。 1875年的兰州城,一队特殊的兵马正在集结,64岁的左宗棠望着身后那口黑漆棺材,花白胡须在西北风中飘动。 这支队伍里既有湘军旧部,也有新募的湖湘子弟,他们将要穿越千里戈壁,去收复被阿古柏侵占的新疆。 当时朝廷里"海防派"占上风,认为新疆是"无用之地",左宗棠拍案而起:"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他发明"缓进急战"战术,让士兵沿途种柳固沙,至今甘肃新疆交界处的"左公柳"仍在风沙中挺立。 1909年的打箭炉,64岁的赵尔丰正在清点进藏物资。他面前是海拔5000多米的折多山,身后是上百名因高原反应倒下的士兵。 英国势力正渗透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与清廷离心离德,赵尔丰发明"屯垦戍边"之策,在巴塘试种青稞成功,解决大军粮草问题。 他主持修建川藏大道,在康区推行改土归流,临终前仍上书朝廷:"藏卫安则川滇安,川滇安则中原安。" 两位老将的远征充满戏剧性对比,左宗棠面对的是阿古柏伪政权和沙俄势力,他用德国造克虏伯大炮轰开乌鲁木齐城门,用湖南腊肉解决军粮保鲜问题。 赵尔丰遭遇的是稀薄空气和雪山冰河,他让士兵用牦牛毛织成防寒帐篷,用酥油茶缓解高原反应。 左宗棠在西北推广棉花种植,赵尔丰在藏区引进青稞新品种,他们都明白,真正的征服不在于军事占领,而在于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 历史学者最近在湖南湘阴发现左宗棠家书,其中写道:"西事艰阻,老臣非不知。然国土尺寸不可与人,纵马革裹尸亦当往矣。" 西藏档案馆公布的赵尔丰奏折里也有类似字句:"藏地虽远,乃圣祖血战所得,岂可轻弃?"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正是中华民族守土有责的基因密码。 站在当代视角回望,两位老人的选择令人动容, 左宗棠西征前已因平定太平天国功封恪靖侯,赵尔丰出任川滇边务大臣时早该颐养天年,但他们宁愿睡在戈壁的帐篷里,蹲在雪山的冰窟中,也不愿看见祖国版图缺角。 今天新疆的棉花田里,西藏的青稞地上,依然能闻到当年那些湘军汉子、川边儿郎的血汗气息。 当我们打开中国地图,西北那片占国土六分之一的疆域,东南那个世界屋脊的雪域,都是这些老人用生命捍卫的河山。 左宗棠在兰州创办的织呢局,后来成为西北近代工业的火种;赵尔丰修建的川藏大道,至今仍是连接汉藏的动脉。 他们不仅是军事家,更是建设者,用白发苍苍的年纪,在荒原上播种文明。 最新考古发现显示,左宗棠西征沿途设立的义学遗址达47处,赵尔丰在康区兴办的官话学堂旧址尚存13所。 这些细节告诉我们,真正的征服者不是带来杀戮,而是传播教化, 两位64岁老人留给后世的,不仅是版图的完整,更是文明的延续。 在甘肃酒泉的左公柳景区,常有游客抚摸那些三人合抱的古柳,在四川康定的赵尔丰纪念馆,藏民们至今供奉着他的画像。 历史终究会给守护者应有的礼遇,就像昆仑山巅的雪,年复一年地纯净如初。 【信源核查】 新华社《民族英雄左宗棠收复新疆纪实》 央视新闻《赵尔丰与清末川藏边疆治理》 人民网《从左宗棠家书看晚清边疆治理》 中国西藏网《赵尔丰驻藏大臣衙门遗址考古新发现》
左宗棠倒插门进了周家,连生三女后,妻子劝他纳妾,左宗棠死活不肯,岳母却说:“不纳
【3评论】【11点赞】
风清月明66885
[赞][赞][赞]